什么是风湿性心脏病
风湿性心脏病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发自身免疫反应累及心脏瓣膜的疾病,病因是链球菌感染,发病机制与链球菌抗原和心脏瓣膜抗原相似致瓣膜病变,病理改变有瓣膜炎症、纤维化等,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等症状及心脏杂音等体征,诊断靠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和链球菌感染相关实验室检查,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并发症治疗和手术治疗。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主要是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当人体免疫力相对较低时,链球菌感染咽部等部位,引发免疫反应。
发病机制:链球菌的某些抗原成分与心脏瓣膜的抗原相似,机体产生的抗体在攻击链球菌时,也会误伤到心脏瓣膜,导致瓣膜出现炎症、纤维化、粘连等病变,常见受累瓣膜为二尖瓣,其次为主动脉瓣等。年龄方面,儿童和青少年相对更易在链球菌感染高发季节(如冬春季节)发生链球菌感染,从而增加患风湿性心脏病的风险;生活方式上,卫生条件较差、居住拥挤等情况易导致链球菌传播,增加发病可能;有链球菌感染病史且未规范治疗的人群,复发风险更高。
病理改变
瓣膜病变:早期表现为瓣膜的炎症,瓣膜充血、水肿,有炎性细胞浸润。随着病情进展,瓣膜会发生纤维化、钙化、粘连,导致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以二尖瓣狭窄为例,瓣膜交界处粘连融合,瓣口面积减小,影响血液从左心房流入左心室;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主动脉内的血液在舒张期反流回左心室,加重左心室的负担。
临床表现
症状
呼吸困难:是较常见的症状,早期在活动后出现,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静息时呼吸困难、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甚至端坐呼吸等。这是因为瓣膜病变导致心脏功能受损,肺循环淤血所致。例如二尖瓣狭窄时,左心房血液排出受阻,肺静脉回流不畅,肺淤血逐渐加重,影响气体交换,引起呼吸困难。
咳嗽、咯血:二尖瓣狭窄时,扩大的左心房压迫支气管可引起咳嗽;支气管黏膜下静脉破裂可导致咯血,初期可为少量咯血,后期可能出现大量咯血。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患者可能出现夜间阵发性咳嗽等表现。
乏力、心悸:由于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心排出量减少,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患者出现乏力;心脏节律紊乱时可表现为心悸。
体征
心脏杂音:是风湿性心脏病重要的体征。二尖瓣狭窄时,心尖区可闻及舒张中晚期低调的隆隆样杂音;二尖瓣关闭不全时,心尖区可闻及全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主动脉瓣狭窄时,主动脉瓣区可闻及收缩期喷射样杂音;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可闻及舒张期叹气样杂音。
其他体征:二尖瓣狭窄患者可能出现“二尖瓣面容”,即两颧绀红;右心衰竭时可出现颈静脉怒张、肝大、下肢水肿等体征。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临床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心脏负担加重,可能使病情恶化。
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风湿性心脏病的重要手段。可以清晰显示心脏瓣膜的形态、结构、运动情况以及心脏腔室的大小等。通过超声心动图能准确测量瓣膜口面积,判断瓣膜狭窄程度,还能评估心脏功能等。例如,二尖瓣狭窄时可测量二尖瓣口面积,正常二尖瓣口面积约4-6cm2,轻度狭窄为1.5-2.0cm2,中度狭窄为1.0-1.5cm2,重度狭窄小于1.0cm2。
X线检查:可以观察心脏的大小和形态。二尖瓣狭窄时,可见左心房增大,肺动脉段突出,呈“梨形心”;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可见左心室增大,主动脉结突出,呈“靴形心”等。
实验室检查:链球菌感染相关指标检测,如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等,提示近期有链球菌感染史,对风湿性心脏病的诊断有辅助意义。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包括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预防链球菌再次感染等。对于有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要限制体力活动,有心力衰竭表现时需卧床休息。
并发症治疗:如出现心力衰竭,可根据病情使用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药物改善症状;出现心律失常时,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择相应的治疗措施。
手术治疗:对于瓣膜病变严重的患者,可考虑进行瓣膜置换术或瓣膜修复术等。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心功能状况等综合判断。年龄较小的患者进行手术需要充分评估手术风险和预后,女性患者在妊娠前后需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