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脱位后先现场初步处理,制动保持舒适体位、冷敷缓解肿胀疼痛;然后及时就医,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情况,进行手法或手术复位;复位后要固定与制动并开展康复锻炼,不同人群有特殊注意事项,儿童易脱位且需关注生长,老年人恢复慢易并发症需温和锻炼。
一、现场初步处理
1.制动与保持舒适体位:发生关节脱位后应立即停止活动,尽可能保持受伤关节处于相对舒适且稳定的体位,避免进一步损伤关节周围的血管、神经等组织。例如,肩关节脱位时可使用三角巾等简单固定装置将上肢悬吊于胸前,以减少肩部活动。不同年龄人群在体位保持上需注意差异,儿童骨骼、关节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固定时要更加轻柔,避免过度限制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2.冷敷缓解肿胀疼痛:在脱位后的短时间内(一般建议在24-48小时内),可使用冰袋或冷毛巾对脱位部位进行冷敷,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隔1-2小时可重复一次。冷敷能够收缩局部血管,减少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但要注意避免直接将冰袋接触皮肤,可使用毛巾等隔开,防止冻伤。对于婴幼儿等特殊人群,冷敷时更要严格控制冷敷时间和冰袋温度,防止因皮肤娇嫩而造成损伤。
二、及时就医评估与处理
1.影像学检查明确脱位情况:患者需尽快前往医院就诊,医生通常会进行X线检查,必要时可能还会进行CT、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明确关节脱位的具体类型、是否合并骨折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时需考虑辐射剂量等因素,儿童应尽量选择辐射剂量较低的检查方法,并采取必要的辐射防护措施。
2.复位治疗
手法复位:大多数关节脱位可通过手法复位来恢复关节的正常解剖结构。医生会根据不同关节脱位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手法进行复位,例如肩关节前脱位常用Hippocrates法等。手法复位过程中患者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疼痛,但一般在可耐受范围内。对于儿童患者,手法复位时要更加轻柔、精准,避免造成二次损伤。
手术复位:如果关节脱位合并有严重骨折、血管神经损伤或手法复位失败等情况,则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复位。手术会通过切开皮肤等方式,直接对脱位的关节进行复位和修复相关损伤组织。
三、复位后的康复与护理
1.固定与制动:关节复位后通常需要进行固定,固定时间根据脱位的部位、程度以及患者的恢复情况而定。例如,肩关节脱位复位后一般需要固定3-4周。固定期间要注意保持固定装置的牢固性,同时观察固定部位远端的血液循环、感觉和运动情况,如出现手指苍白、麻木、运动障碍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生。儿童固定时要密切关注固定部位对肢体生长的影响,定期评估肢体的长度、关节活动度等情况。
2.康复锻炼
早期康复(复位后1-2周内):在固定的同时可进行一些邻近关节的主动活动,例如肩关节脱位固定期间可进行手腕、手指的屈伸活动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儿童早期康复锻炼要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活动强度和范围要适中,避免过度活动影响关节恢复。
中期康复(固定2-6周左右):根据恢复情况逐渐增加受伤关节周围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以及逐步增加受伤关节的小范围被动活动。例如肩关节可在医生帮助下进行轻度的前屈、后伸等被动活动。此阶段要注意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暴力活动导致再次脱位。
后期康复(固定拆除后):逐步进行受伤关节的主动活动度训练和力量训练,可通过使用弹力带等进行辅助锻炼,以恢复关节的正常功能。康复锻炼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关节的疼痛、肿胀等情况,如有异常应及时调整锻炼计划。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关节脱位:儿童关节脱位相对常见于肘关节等部位,由于儿童关节周围韧带相对松弛,更容易发生脱位。儿童发生关节脱位后,家长要更加重视及时就医,因为儿童关节发育尚未成熟,延误治疗可能会影响关节的正常生长和功能。在康复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儿童的肢体发育情况,定期进行复查,确保关节恢复良好且不影响正常生长。
2.老年人群关节脱位:老年人常存在骨质疏松等问题,关节脱位后恢复相对较慢,且容易合并其他并发症。老年患者在复位后要更加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肢体活动和使用抗凝等预防措施。同时,老年人的康复锻炼要更加温和、缓慢,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逐步增加活动量,以促进关节功能恢复和身体整体状况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