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炎和关节炎区别
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等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等,病理是软骨等退变等缓慢进展,表现为关节疼痛等,靠病史、体格检查、影像学诊断,治疗分非药物、药物、手术;关节炎涵盖范围广,如类风湿关节炎与自身免疫相关,感染性关节炎由病原体感染引起,类风湿关节炎有对称小关节症状等,诊断结合多方面,治疗依类型而异,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范畴
骨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为特征的慢性关节疾病,主要累及关节软骨,好发于负重较大的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脊柱等,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发病风险逐渐增加,女性在绝经后发病率相对较高,长期过度使用关节、关节创伤等是常见诱因。
关节炎:是泛指发生在人体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由炎症、感染、退化、创伤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炎性疾病,涵盖的范围更广,包括多种不同类型的关节炎,如类风湿关节炎(与自身免疫相关,好发于小关节,多见于青中年女性)、感染性关节炎(由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关节引起)等,不同类型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好发人群等各有差异。
二、病理机制
骨关节炎:主要是关节软骨的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赘形成等。软骨细胞外基质合成和分解代谢失衡,导致软骨降解,同时软骨下骨的力学性能发生改变,进一步加重关节软骨的损伤,其病理过程是一种缓慢进展的退行性改变过程,与年龄增长、关节磨损等因素密切相关,年龄越大,软骨细胞的修复能力越弱,骨关节炎发生发展的风险越高。
关节炎:以类风湿关节炎为例,是自身免疫反应介导的关节炎症,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关节滑膜,导致滑膜增生、血管翳形成,进而侵蚀关节软骨和骨组织,其发病与遗传、环境等多种因素有关,遗传易感性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遗传背景的人群在接触某些环境因素后更容易发病;感染性关节炎则是病原体直接侵袭关节,引发炎症反应。
三、临床表现
骨关节炎:主要症状为关节疼痛,早期多为轻微钝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呈持续性,可伴有关节肿胀、僵硬,晨起时较明显,一般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活动后可缓解,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关节畸形,如膝关节内翻或外翻畸形等,影响关节的正常功能,活动受限逐渐加重。
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常表现为对称性的小关节肿胀、疼痛、僵硬,晨僵时间较长,一般超过1小时,且活动后缓解不明显,病情进展可导致关节畸形、功能丧失,还可能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消瘦等;感染性关节炎除了有关节的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外,往往有明显的全身感染表现,如高热、寒战等。
四、诊断方法
骨关节炎:通过病史询问,了解患者关节症状的发生、发展情况,体格检查观察关节的外形、活动度等,影像学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手段,X线检查可见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硬化、骨赘形成等;磁共振成像(MRI)可以更早发现关节软骨、滑膜等组织的病变情况。
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阳性率较高)以及影像学检查,早期可有关节滑膜的炎症表现;感染性关节炎则需要通过关节穿刺抽取关节液进行检查,如发现病原体或白细胞明显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可协助诊断。
五、治疗原则
骨关节炎:治疗目的是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延缓病情进展,非药物治疗包括适当的关节休息、物理治疗(如热敷、冷敷、按摩、针灸等)、运动疗法(如游泳、关节活动度训练等),有助于维持关节的活动度和肌肉力量;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也可向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等改善关节润滑;对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关节置换术等。
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调早期规范治疗,以控制炎症、缓解症状、防止关节破坏、保护关节功能为目的,药物治疗包括使用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生物制剂等;感染性关节炎则主要是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同时进行关节的局部处理,如引流等。特殊人群方面,老年人患骨关节炎时,要注意避免过度负重活动,选择合适的辅助器具;类风湿关节炎的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时期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因为一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感染性关节炎的儿童患者要及时进行规范的抗感染治疗,防止影响关节的正常发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