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慌心悸是什么病
心慌心悸是自觉心脏跳动不适的感觉,有生理性和病理性病因,生理性因素包括运动、情绪激动等,病理性因素涉及心血管、内分泌等多种疾病,通过体格检查、心电图等评估检查,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多通过休息等缓解,病理性因素引起的需针对相应疾病治疗,特殊人群出现心慌心悸需特殊关注与处理
一、定义与表现
心慌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患者可能感觉心跳过快、过慢、irregular(不规则)或有力。
二、可能的病因
1.生理性因素
运动:剧烈运动后,心脏需为肌肉提供更多氧气和能量,会出现心慌心悸,健康人群在适度运动后短时间内出现,休息可缓解。
情绪激动:人在愤怒、紧张、焦虑等强烈情绪下,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如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可导致心慌心悸,情绪平复后多能恢复。
饮酒、喝咖啡或浓茶:酒精、咖啡因等可刺激心脏,引起心跳加快,从而出现心慌心悸,一般停止摄入相关饮品后症状会逐渐减轻。
妊娠:孕期女性身体负担加重,心脏负荷增加,可能出现心慌心悸,通常在妊娠中晚期较明显,生产后多可改善。
2.病理性因素
心血管疾病
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房颤动等,心脏电活动异常导致心跳节律或频率改变,引发心慌心悸。例如,心房颤动时,心房不规则颤动,心室率也不规则,患者会明显感觉心慌不适。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可引起心绞痛,同时常伴有心慌心悸症状,尤其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发作更频繁。
心力衰竭:心脏泵血功能减退,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患者会出现心慌、气短、乏力等症状,心慌心悸是常见表现之一,活动后往往加重。
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出现心慌心悸,还常伴有多汗、消瘦、手抖等症状。
低血糖:血糖过低时,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引起心慌、手抖、出汗、饥饿感等,严重时可导致心慌心悸明显。
呼吸系统疾病:严重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等,导致机体缺氧,心脏为了获取更多氧气而加快跳动,引起心慌心悸,同时伴有呼吸困难等呼吸方面的症状。
其他:贫血患者红细胞携带氧气能力下降,心脏需加快跳动来补偿,从而出现心慌心悸,还伴有面色苍白、乏力等贫血表现;感染发热时,体温升高会使心跳加快,也可导致心慌心悸。
三、评估与检查
1.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心率、心律、血压等,初步判断心脏基本情况。
2.心电图检查:可记录心脏电活动,有助于发现心律失常等问题,常规心电图可能捕捉到短时间内心脏电活动变化,动态心电图(Holter)可长时间监测心脏电活动,对诊断心律失常等更有价值。
3.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甲状腺功能、血糖、心肌酶等,血常规可了解有无贫血,甲状腺功能检查判断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血糖检测排查低血糖,心肌酶检查有助于诊断心肌损伤等。
4.影像学检查:如心脏超声,可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评估心脏瓣膜情况、心肌运动等;胸部X线或CT检查可帮助了解肺部情况,排查呼吸系统疾病对心脏的影响。
四、处理与建议
1.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处理
对于运动、情绪激动、饮酒等引起的心慌心悸,休息、平复情绪、避免继续饮酒及咖啡浓茶等,症状多可缓解。
妊娠相关的心慌心悸,一般无需特殊药物治疗,注意休息,采取左侧卧位等改善心脏供血的体位,定期产检监测心脏情况。
2.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处理
心血管疾病:心律失常需根据具体类型进行相应治疗,如早搏若症状明显可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心房颤动可能需要控制心室率、抗凝等治疗;冠心病需要改善心肌供血,如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心力衰竭则需要根据病情进行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治疗。
内分泌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需要使用抗甲状腺药物等治疗甲状腺功能异常;低血糖时需及时补充糖分,如口服葡萄糖水等。
呼吸系统疾病:针对具体的呼吸系统疾病进行治疗,如抗感染、平喘等,改善缺氧状况后,心慌心悸多能有所缓解。
贫血:根据贫血原因进行相应治疗,如缺铁性贫血补充铁剂等。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出现心慌心悸需格外重视,可能与先天性心脏病等相关,应及时就医检查;孕妇出现心慌心悸要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在医生指导下处理;老年人出现心慌心悸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需全面评估病情,谨慎选择治疗方案,注意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