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炎和痢疾化验的区别
肠炎与痢疾在标本采集、实验室检查指标及意义、疾病本质及发病机制关联的检查差异不同。肠炎标本采集如粪便常规检查等要求新鲜尽快送检,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白细胞等变化不如痢疾显著,粪便培养病原菌与痢疾有别,发病机制多样;痢疾标本采集需含脓血黏液部分粪便,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白细胞等显著增多,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发病机制主要是痢疾杆菌致病导致肠道炎症。
一、标本采集方面
肠炎:
一般通过粪便常规检查等方式采集标本,粪便标本要求新鲜,尽快送检。例如,对于感染性肠炎,可能需要关注粪便中细胞成分等情况。儿童患者采集标本时需注意轻柔操作,避免因不适导致标本采集不理想,婴幼儿要注意粪便收集的容器清洁等。
对于一些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原体的肠炎,可能还会进行粪便培养等检查,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采集标本的量和要求可能略有不同,比如儿童患者粪便量相对较少时也需尽量满足检测需求。
痢疾:
同样需要采集粪便标本,而且强调要采集含有脓血、黏液部分的粪便,因为痢疾主要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这些部位的标本更有可能检测到病原体。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采集标本时要考虑其行动能力等因素,确保能采集到符合要求的标本;儿童患者则要注意安抚,避免因抗拒导致标本质量不佳。
二、实验室检查指标及意义方面
肠炎:
粪便常规:白细胞数量可能会有变化,但一般不如痢疾显著。如果是病毒性肠炎,白细胞可能正常或轻度增多;如果是细菌性肠炎,白细胞可增多,但通常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不过增多程度相对痢疾较轻。红细胞方面,一般肠炎患者粪便中红细胞数量较少,若有出血情况可能会有少量红细胞。例如,一些非感染性肠炎如缺血性肠炎,粪便常规可能会有红细胞等改变,但整体指标变化相对痢疾有差异。不同年龄人群肠炎的指标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肠炎由于自身免疫等因素,指标变化可能更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
粪便培养:如果是细菌感染性肠炎,粪便培养可能会培养出相应的病原菌,但与痢疾相比,所培养出的病原菌种类和阳性率等有区别。比如常见的引起肠炎的细菌与引起痢疾的痢疾杆菌不同。
痢疾:
粪便常规:白细胞数量明显增多,通常可见大量白细胞、脓细胞,还常有红细胞。这是因为痢疾杆菌侵袭肠道黏膜,导致肠道黏膜明显的炎症、坏死和溃疡,所以粪便中会有大量炎性细胞和红细胞。例如,在显微镜下观察痢疾患者粪便,可看到满视野的白细胞、脓细胞及红细胞。对于不同年龄的痢疾患者,指标表现可能有一定特点,儿童患者由于肠道功能等因素,粪便常规指标变化可能与成人有差异,但总体特征是白细胞、脓细胞、红细胞增多显著。
粪便培养:粪便培养可分离出痢疾杆菌,这是诊断痢疾的金标准之一。通过粪便培养明确病原菌后,还可以进一步进行药敏试验,为治疗提供依据。特殊人群如老年人患痢疾时,由于机体抵抗力等因素,粪便培养结果可能受一定影响,但仍可通过合适的操作和检测方法来获取准确结果。
三、疾病本质及发病机制关联的检查差异方面
肠炎:
肠炎的病因多样,包括感染性(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和非感染性(如缺血、过敏、自身免疫等)。其发病机制涉及不同的病理过程,如病毒感染性肠炎主要是病毒在肠道上皮细胞内复制,引起细胞损伤和功能紊乱;非感染性肠炎如自身免疫性肠炎则是机体自身免疫反应攻击肠道组织。相应的检查主要是围绕这些可能的病因和病理改变来进行,比如病毒检测等,但与痢疾的发病机制不同,痢疾主要是痢疾杆菌产生的毒素等导致肠道黏膜的炎症、溃疡等,所以检查指标和侧重点也不同。不同年龄人群由于免疫系统、肠道解剖生理等差异,肠炎的检查在指标解读和病因排查上会有不同考虑,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性肠炎相对更常见,检查时需更全面排查可能的病原体。
痢疾:
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发病机制主要是痢疾杆菌附着并侵入结肠黏膜上皮细胞,在上皮细胞内繁殖并释放内毒素和外毒素,内毒素引起全身毒血症,外毒素导致肠黏膜细胞坏死等,从而出现典型的肠道炎症表现。所以其检查重点在于能检测到痢疾杆菌以及体现肠道严重炎症的粪便常规指标,与肠炎的发病机制不同,导致检查的指标和关注重点有明显区别。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患痢疾,由于涉及胎儿安全等因素,在检查和治疗上需要特别谨慎,检查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方法,治疗时也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