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怎么区分
荨麻疹可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病程通常在6周内,多由外源性因素引起,症状相对单一;慢性病程超6周且反复发作,与内源性因素相关,症状较复杂。儿童、老年人、女性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情况,儿童急性常见且需注意护理,老年人需排查感染等病因,女性特殊时期易发作或加重。
一、病程时长区分
1.急性荨麻疹:病程通常在6周以内。多是突然发病,可能因接触某种过敏原(如食物、药物、花粉等)等因素引起,起病急,皮肤会迅速出现风团、红斑等症状,瘙痒明显,但一般在去除诱因并经过适当治疗后,症状可较快缓解。例如,因食用某种海鲜后短时间内出现全身风团样皮疹,在避免再次食用该海鲜并进行抗过敏治疗后,数天内皮疹可消退,病程一般不超过6周。
2.慢性荨麻疹:病程超过6周,且病情反复发作。其发病原因往往较复杂,可能与自身免疫、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紊乱等多种因素有关。患者会反复出现风团、瘙痒等症状,病情时轻时重,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比如,有些患者反复出现风团,持续时间超过6周,且每月发作次数较多,影响日常生活。
二、症状特点区分
1.急性荨麻疹:症状相对较为单一,主要表现为突发的风团,风团大小不等、形态不一,可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可为红色或白色,常骤然发生,数小时内可消退,但新的风团又可陆续出现。一般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少数患者可能伴有轻度的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但通常不严重。例如,患者突然出现多个大小不等的风团,散在或融合成片,皮肤表面凹凸不平,像橘子皮样,在数小时内风团消退,不留痕迹,但很快又有新的风团出现。
2.慢性荨麻疹:症状相对复杂,风团反复发作,持续时间较长,瘙痒程度可能轻重不一。部分患者除了有风团症状外,还可能伴有一些其他表现,如有的患者可能合并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出现相关的伴随症状。而且慢性荨麻疹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长期的反复发作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例如,有的慢性荨麻疹患者风团反复发作数年,同时可能因瘙痒影响睡眠,导致精神状态不佳,工作和生活受到明显影响。
三、病因差异区分
1.急性荨麻疹:常见病因多为外源性因素,如食物(如鱼、虾、蟹、蛋类等)、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剂、各种疫苗等)、感染(如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等)、吸入物(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等。这些外源性因素往往可以明确追溯,患者在发病前通常有明确的接触或摄入相关诱因的经历。例如,儿童食用某种新的水果后突发急性荨麻疹,通过询问病史可明确是该水果引起的过敏反应。
2.慢性荨麻疹:病因多与内源性因素有关,如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患者体内可能存在自身抗体攻击肥大细胞等,导致组胺释放增加,引起风团等症状;神经精神因素,长期的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可能诱发或加重慢性荨麻疹;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异常等也可能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生有关。而且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往往较难明确,需要进行多项检查来排查可能的内源性因素。例如,一些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前后慢性荨麻疹发作频繁,可能与内分泌变化有关;还有些患者在患有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时,慢性荨麻疹也容易反复发作。
四、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儿童急性荨麻疹相对常见,多与感染、食物过敏等有关。由于儿童皮肤较娇嫩,瘙痒时儿童可能会不自觉地搔抓,容易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在护理上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搔抓。而儿童慢性荨麻疹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对儿童的生长发育和心理造成影响,需要家长密切关注,及时就医,排查可能的病因。
2.老年人:老年人急性荨麻疹可能与感染、药物等因素有关,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力相对较低,发生感染的风险相对较高,所以在排查病因时要特别注意感染因素。老年人慢性荨麻疹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衰退、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病等)等有关,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注意药物可能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等的影响。
3.女性:女性在月经周期、妊娠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慢性荨麻疹可能更容易发作或加重。月经周期时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免疫系统,从而诱发荨麻疹;妊娠期由于身体处于特殊的生理状态,免疫平衡改变,也可能出现荨麻疹;哺乳期用药需要谨慎,因为药物可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所以在治疗哺乳期慢性荨麻疹时要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