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手桡骨远端骨折,如何做恢复训练怎么办
骨折后按早期(1-2周)、中期(3-6周)、后期(6周以上)分为不同恢复训练阶段,早期进行手指屈伸、肩部和肘部活动;中期开展腕关节屈伸、前臂旋转训练;后期进行力量、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训练,各阶段训练有不同意义及需考虑相关因素以促进骨折恢复及功能康复。
一、早期恢复训练(骨折后1-2周)
1.手指屈伸活动
意义:促进手部血液循环,防止手指关节僵硬,同时也能为后续的腕关节活动做准备。例如,可缓慢地进行手指的主动屈伸,每次屈伸尽量达到最大范围,重复10-15次,每天3-4组。这是因为骨折后手部血液循环可能受限,手指活动能改善这种情况,相关研究表明早期进行手指屈伸等小关节活动有助于整体肢体功能恢复。
考虑因素:对于儿童患者,要注意其配合程度,可通过游戏等方式引导其进行手指活动;对于老年患者,要避免过度用力导致疼痛加剧,可根据其耐受程度逐步增加活动幅度。
2.肩部和肘部活动
意义:防止肩部和肘部关节粘连,维持其正常活动度。肩部可进行钟摆运动,弯腰使患侧手臂自然下垂,以肩关节为中心,做前后、左右摆动,每次摆动10-15次,每天3-4组;肘部可进行屈伸练习,在无痛范围内缓慢屈伸肘关节,重复10-15次,每天3-4组。研究显示,肩部和肘部的早期活动对于上肢整体功能恢复至关重要,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考虑因素: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要注意活动时的血糖变化情况,活动过程中若出现不适需及时调整活动强度;对于女性患者,要考虑到其日常活动中肩部和肘部的使用频率,合理安排训练强度。
二、中期恢复训练(骨折后3-6周)
1.腕关节屈伸训练
意义:逐渐恢复腕关节的活动范围。可坐在桌子前,患侧手臂放在桌上,手掌放在桌面,缓慢向身体方向弯曲手腕(掌屈),然后再向手背方向弯曲手腕(背伸),每组10-15次,每天3-4组。通过这种训练可以增强腕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恢复正常活动度,相关临床研究证实腕关节屈伸训练能有效改善桡骨远端骨折后腕关节的功能。
考虑因素: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吸烟可能影响骨折愈合,训练时要注意避免因疼痛等因素加重吸烟欲望;对于肥胖患者,由于体重较大可能会增加腕关节的负荷,训练时要控制好力度和幅度,避免过度劳累。
2.前臂旋转训练
意义:恢复前臂的旋转功能,这对于日常生活中拿取物品等活动非常重要。可坐在椅子上,屈肘90°,前臂放在桌上,手握一个轻量的物体(如小沙袋),缓慢进行前臂的旋前和旋后动作,每组10-15次,每天3-4组。前臂旋转训练能改善骨折后前臂的功能障碍,研究表明规范的前臂旋转训练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考虑因素: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在训练时要注意监测血压,避免因剧烈旋转导致血压波动过大;对于从事精细工作的患者,如钢琴师等,要更加注重前臂旋转的精准度训练,可根据其职业需求调整训练方式和强度。
三、后期恢复训练(骨折后6周以上)
1.力量训练
意义:增强腕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提高手部的抓握和支撑能力。可进行握力器训练,用患侧手握住握力器,缓慢用力握紧,然后放松,每组10-15次,每天3-4组;还可以进行抗阻训练,如用弹力带进行腕关节的屈伸抗阻练习,增加肌肉力量。力量训练有助于患者恢复正常的手部功能,使其能够更好地应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活动,相关研究显示力量训练能显著提高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手部功能评分。
考虑因素:对于老年女性患者,由于骨量减少等因素,力量训练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训练导致骨折部位再次损伤;对于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患者,要根据其工作需求调整力量训练的强度和方式,确保训练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
2.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训练
意义:提高手部的协调性和精细操作能力,恢复日常生活技能。可进行捡拾小珠子、使用筷子夹取物品等训练,通过这些训练可以改善手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例如,每天进行10-15分钟的捡拾小珠子训练,逐渐提高手部的精细动作能力。协调性和精细动作训练对于患者回归正常生活至关重要,能使其更好地完成穿衣、写字等日常活动,相关临床实践表明此类训练能有效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考虑因素: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发育情况调整训练内容和难度,以游戏化的方式进行训练,增加其趣味性;对于有认知障碍的患者,如老年痴呆患者,训练时要有人陪伴,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