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张性心力衰竭如何治疗
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和器械治疗。一般治疗需调整生活方式,控制基础疾病;药物治疗有使用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改善症状和功能;器械治疗中符合指征的患者可考虑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或植入式心脏除颤器,治疗时要根据不同患者情况综合考量。
一、一般治疗
1.生活方式调整
对于有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应限制钠盐摄入,一般每日钠盐摄入量应小于5克,这有助于减轻体液潴留,因为钠盐摄入过多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加重心脏的前负荷。同时,要根据患者的心功能状况适当限制液体入量,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在运动方面,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如心功能较好的患者可进行有氧运动,如步行等,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20-30分钟,适度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荷。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儿童患者的运动要更加温和,根据年龄和心功能制定合适的运动方案;老年患者运动时要注意监测心率和自身感觉,避免因运动导致心脏缺血等情况。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心功能会有一定波动,要注意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运动和生活方式;有基础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更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相关的生活方式因素,因为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加重舒张性心力衰竭的病情。
2.基础疾病控制
积极控制高血压是关键,高血压是导致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之一。可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钙通道阻滞剂等,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目标血压为收缩压小于130mmHg,舒张压小于80mmHg。对于有糖尿病的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可通过饮食、运动和降糖药物(如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等)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如糖化血红蛋白小于7%,因为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重心脏的损害,进而影响舒张功能。
二、药物治疗
1.利尿剂
当患者存在体液潴留的表现,如水肿等情况时,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利尿剂可以通过促进钠和水的排泄,减轻心脏的前负荷,缓解患者的水肿症状。但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监测患者的电解质情况,尤其是血钾,避免出现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情况。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使用利尿剂时要更密切监测肾功能和电解质,因为老年人对利尿剂的排泄和电解质平衡的调节能力下降。
2.改善舒张功能的药物
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虽然传统上β受体阻滞剂主要用于治疗收缩性心力衰竭,但对于部分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也有一定益处。β受体阻滞剂可以通过减慢心率,延长心室舒张期充盈时间,改善心室的舒张功能。但在使用时要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并且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率、血压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一般不优先使用β受体阻滞剂,除非有严格的适应证且经过充分评估;女性患者在使用时要注意月经周期等对药物代谢和作用的可能影响,有基础病史如支气管哮喘等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因为β受体阻滞剂可能诱发支气管痉挛。
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卓等,对于一些由心肌肥厚等原因导致的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可能有一定作用。钙通道阻滞剂可以抑制心肌细胞外钙内流,降低心肌细胞内钙浓度,改善心肌的舒张功能。但在使用时要注意其可能导致的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尤其是老年患者和有低血压病史的患者。
三、器械治疗
1.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
对于部分符合指征的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如存在心脏不同步的情况,CRT可能有一定效果。CRT可以通过调整心脏的收缩顺序,改善心室的收缩和舒张功能。但需要严格评估患者是否符合CRT的适应证,如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QRS波增宽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一般不考虑CRT治疗;老年患者在评估时要综合考虑其整体健康状况、基础疾病等因素,因为CRT手术也有一定风险,需要谨慎评估收益和风险比。
2.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
如果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高危因素,如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考虑植入ICD。ICD可以在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时及时除颤,挽救患者生命。但在决定是否植入ICD时要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风险,对于不同年龄、性别和基础病史的患者,要综合考虑其获益和可能的并发症等情况。例如,女性患者在孕期等特殊时期要考虑ICD对妊娠和胎儿的影响,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身体对手术和器械的耐受性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