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性阑尾炎是阑尾管腔阻塞后细菌感染致阑尾壁全层化脓性炎症,病因有阑尾管腔阻塞(淋巴滤泡增生、粪石阻塞)和细菌感染,临床表现有腹痛(初始脐周或上腹,数小时后转移固定右下腹)、胃肠道症状、全身症状及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体征,诊断靠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常规、CRP)、影像学检查(B超、CT),治疗以尽早手术切除为主(开腹或腹腔镜),非手术仅适早期单纯性,预后及时手术多好,延误可致严重并发症,特殊人群预后稍差
一、定义
化脓性阑尾炎是阑尾炎的一种病理类型,是由阑尾管腔阻塞后,细菌感染引起阑尾壁全层的化脓性炎症。阑尾管腔阻塞多因淋巴滤泡明显增生、粪石阻塞等导致,细菌入侵繁殖引发炎症,炎症逐渐累及阑尾全层,出现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等化脓性改变。
二、病因
1.阑尾管腔阻塞
淋巴滤泡增生:多见于年轻人,阑尾黏膜下层有丰富的淋巴滤泡,当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等情况时,淋巴滤泡可明显增生,阻塞阑尾管腔。例如,儿童及青少年患化脓性阑尾炎时,淋巴滤泡增生导致管腔阻塞是常见原因之一,因为此年龄段淋巴系统较活跃,易出现滤泡增生情况。
粪石阻塞:常见于成年人,粪石可堵塞阑尾腔,使阑尾内容物排出受阻,细菌繁殖引发感染。老年人因胃肠功能减退,容易发生便秘,粪石形成的概率相对较高,从而增加患化脓性阑尾炎的风险。
2.细菌感染:阑尾管腔阻塞后,细菌繁殖并分泌内毒素和外毒素,损伤阑尾黏膜上皮,进而使细菌侵入阑尾肌层,引起炎症。肠道内的大肠杆菌、厌氧菌等是常见的致病菌。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典型表现为初始脐周或上腹部疼痛,数小时后疼痛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这是因为阑尾的神经受内脏神经支配,初始疼痛为内脏牵涉痛,随着炎症累及壁层腹膜,疼痛转移至右下腹。不同年龄段腹痛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表述可能不精确,常以哭闹等方式表达腹部不适;老年人反应可能较迟钝,腹痛症状可能不典型。
胃肠道症状:可出现恶心、呕吐等,早期呕吐多为反射性,晚期呕吐可能与麻痹性肠梗阻有关。部分患者有腹泻症状,可能与炎症刺激肠道有关。
全身症状:早期可有低热,体温多在38℃左右,随着炎症加重,可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同时伴有乏力、寒战等表现。
2.体征
右下腹压痛:是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通常在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
反跳痛:腹膜刺激征之一,提示炎症累及壁层腹膜。
肌紧张:也是腹膜刺激征表现,表明阑尾炎症刺激引起腹壁肌肉防御性收缩。
四、诊断
1.体格检查:依据上述右下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体征初步判断。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一般白细胞可升至(10-2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多在70%-90%以上,提示有感染存在。但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白细胞计数可能因年龄等因素有不同表现,需综合判断。
C-反应蛋白(CRP):CRP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其升高程度常与感染严重程度相关。
3.影像学检查
腹部B超: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阑尾周围脓肿等情况,对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B超是较为安全的检查方法,可避免X线辐射影响。但对于肥胖患者等,B超检查可能受肠道气体等干扰,影响诊断准确性。
腹部CT:对于诊断不明确的病例,CT检查可更清晰显示阑尾情况,明确是否存在化脓、周围组织炎症等,但CT有一定辐射,需权衡利弊。
五、治疗
1.手术治疗:一旦确诊化脓性阑尾炎,应尽早行阑尾切除术。手术方式有开腹阑尾切除术和腹腔镜阑尾切除术等。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对于复杂情况可能需要转为开腹手术。手术是治疗化脓性阑尾炎的主要有效方法,可去除感染病灶,防止炎症进一步扩散引发弥漫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
2.非手术治疗:仅适用于早期单纯性阑尾炎等情况,可采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选用针对肠道杆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联合甲硝唑等,但化脓性阑尾炎一般不首选非手术治疗,因为易导致炎症扩散等不良后果。
六、预后
及时手术治疗的患者,预后一般较好,多数可顺利康复。但如果延误治疗,可能出现阑尾穿孔、弥漫性腹膜炎、脓毒血症等严重并发症,预后较差,甚至可危及生命。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等,由于机体抵抗力等因素影响,术后恢复可能相对较慢,且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更高,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加强术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