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常见消化性溃疡,发生于十二指肠起始部位,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有关,临床表现有节律性腹痛及反酸等其他症状,可通过胃镜、幽门螺杆菌检测、X线钡餐检查诊断,治疗需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抗幽门螺杆菌,预防要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缓解精神压力、定期体检。
一、定义与位置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是消化性溃疡的常见类型,发生在十二指肠的起始部位即十二指肠球部。十二指肠是小肠的起始部分,位于腹腔上部,紧接胃的幽门。
二、发病机制
1.幽门螺杆菌感染: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主要病因。Hp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微环境,损伤十二指肠黏膜屏障,同时Hp感染还可引起机体的免疫炎症反应,导致溃疡形成。全球约有半数以上的人感染Hp,但并非所有感染者都会发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说明还存在其他因素共同作用。
2.胃酸分泌过多:胃酸是诱发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重要因素。正常情况下,胃内胃酸分泌处于动态平衡,当某些因素导致胃酸分泌过多时,如迷走神经功能亢进,使胃酸分泌增加,过多的胃酸会侵蚀十二指肠球部黏膜,在黏膜防御修复功能减弱时,就容易形成溃疡。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具有节律性,多为空腹痛,即餐后2-4小时左右出现腹痛,进食后可缓解,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夜间痛,这是因为夜间胃酸分泌相对增多,刺激溃疡面所致。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钝痛、胀痛、灼痛或剧痛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腹痛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一般来说,年轻患者腹痛可能相对较剧烈,而老年患者症状可能不典型,疼痛程度可能较轻。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较明显的腹痛症状。有既往溃疡病史的患者,其腹痛节律可能会因为病情变化而改变。
2.其他症状:可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反酸是由于胃酸分泌过多反流至食管引起;嗳气是胃内气体反流至口腔的表现;恶心、呕吐多是因为溃疡导致十二指肠球部痉挛或幽门梗阻等情况引起。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最准确的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到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的病变情况,如溃疡的大小、形态、部位等,并可以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是良性还是恶性。在检查前需要患者禁食6-8小时,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要根据其年龄和体重等情况适当调整禁食时间等准备工作。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尿素呼气试验无创,患者依从性好;血清学检测可以了解患者既往是否感染过Hp;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可以同时明确是否存在Hp感染以及观察胃黏膜情况。不同检测方法适用于不同人群,如儿童可能更适合无创的尿素呼气试验。
3.X线钡餐检查:适用于不能耐受胃镜检查的患者。钡剂在溃疡部位可呈现龛影,是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间接征象,但不如胃镜直观准确。
五、治疗原则
1.抑制胃酸分泌:常用的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和H受体拮抗剂(如雷尼替丁等)。质子泵抑制剂通过抑制胃壁细胞上的质子泵,从而强效抑制胃酸分泌,其作用持久。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可能不同,儿童使用时需要谨慎选择合适的药物剂型和剂量。
2.保护胃黏膜:如铝碳酸镁等,这类药物可以中和胃酸、保护十二指肠球部黏膜,促进溃疡愈合。
3.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如果检测证实有Hp感染,需要进行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进行根除治疗。对于儿童患者,抗Hp治疗需要更加谨慎,要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避免使用对儿童有明显不良反应的药物。
六、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规律饮食,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及过酸、过甜的食物。戒烟限酒,因为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刺激胃酸分泌,损伤胃黏膜。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如儿童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食用垃圾食品;老年人要注意饮食的易消化性等。
2.缓解精神压力: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会影响胃肠道的正常功能,通过适当的运动、心理调节等方式缓解压力,如年轻人可以通过运动、冥想等方式,老年人可以通过下棋、散步等方式来调节情绪。
3.定期体检:有溃疡病史或有家族溃疡病史的人群,以及长期处于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等高危因素的人群,要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溃疡并及时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