疝气手术怎么做
疝气手术包括术前准备、手术步骤和术后护理。术前要评估身体状况、进行肠道准备;手术以腹股沟疝修补术为例,有麻醉方式选择、切口选择、分离疝囊、处理疝囊、修补腹股沟管等步骤;术后需一般护理、切口护理、活动指导,一般护理要注意卧位等,监测生命体征,切口护理要保持清洁干燥,活动指导要循序渐进并避免增加腹压行为且限制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时间。
一、术前准备
1.评估身体状况
需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以及心电图、胸部X线等影像学检查,以评估患者整体健康状况,判断是否能耐受手术。对于老年患者,要特别关注心肺功能,因为疝气手术虽属常见,但老年患者心肺储备功能相对较弱,可能存在潜在的心肺疾病影响手术安全,通过检查可早期发现并评估其对手术的耐受性。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影响手术的基础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等,需由儿科医生进行综合评估。
了解患者病史,包括既往手术史、过敏史等。若患者有过腹部手术史,可能存在腹腔粘连等情况,会增加手术难度;若有药物过敏史,需在手术准备中提前告知医生,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和预防感染用药等。
2.肠道准备
一般在手术前1-2天开始进食流质饮食,如米汤、藕粉等,以减少肠道内粪便残留。手术前晚可进行肥皂水灌肠,清除肠道内积粪,降低术中污染腹腔的风险。对于儿童患者,肠道准备需更加谨慎,要根据年龄和体重合理安排流质饮食的量和灌肠的方式,避免因肠道准备不当导致患儿脱水或不适。
二、手术步骤(以最常见的腹股沟疝修补术为例)
1.麻醉方式选择
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或全身麻醉。对于成年患者,局部麻醉或椎管内麻醉较为常用,局部麻醉可使患者在清醒状态下进行手术,能及时反馈自身感受,但对于精神紧张的患者可能会有一定影响;椎管内麻醉则可使下腹部及会阴部麻醉,患者术中清醒但下腹部无痛。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配合度较差,多采用全身麻醉,确保手术在无痛、安静的情况下进行。
2.切口选择
通常在腹股沟区做切口。若为斜疝,切口一般位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2-3cm处,与腹股沟韧带平行;若为直疝,切口位置稍低。对于儿童患者,切口选择会更倾向于皮肤纹理处,以减小瘢痕对美观的影响,同时要考虑儿童解剖结构相对较薄弱,切口大小需精准把握。
3.分离疝囊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后,分离出疝囊。对于成人腹股沟疝,要将疝囊从精索或子宫圆韧带表面游离下来,直至疝囊颈部。对于儿童患者,疝囊相对较小且解剖结构与成人有差异,分离疝囊时需更加精细,避免损伤周围的精索血管、输精管等重要结构。
4.处理疝囊
对于一般的腹股沟疝,若疝囊较小,可将疝囊高位结扎。若疝囊较大,需将疝囊横断,近端结扎,远端疝囊可不处理使其自行吸收。儿童患者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疝囊高位结扎要确保位置准确,以防止疝复发。
5.修补腹股沟管
有多种修补方法,如传统的巴西尼法、麦克凡法等。以巴西尼法为例,是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合到腹股沟韧带上,加强腹股沟管后壁。不同的修补方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疝气及不同年龄的患者,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修补方式。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组织弹性较好,修补时要注意不要过度牵拉组织,避免影响其正常发育。
三、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
术后患者需去枕平卧6小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对于儿童患者,要安排专人护理,密切观察其呼吸、面色等情况,因为儿童在麻醉苏醒期更容易出现呼吸抑制等情况。
监测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尤其是术后初期要频繁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生理功能减退,生命体征变化可能不典型,更要加强监测。
2.切口护理
保持切口清洁干燥,定期换药,观察切口有无红肿、渗血、渗液等情况。若发现切口有异常,要及时处理。儿童患者的切口相对较小,但也要注意保护,避免患儿抓挠切口,引起感染。
3.活动指导
术后当日患者即可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如屈伸下肢等,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1-2天可根据患者情况逐渐在床上坐起、下床活动,但要避免剧烈咳嗽、大笑等增加腹压的动作,因为腹压增加可能导致疝复发。对于儿童患者,要在家长看护下逐步进行活动,避免其过度哭闹等增加腹压的行为。一般建议患者在术后1-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儿童患者则要根据其恢复情况适当调整活动限制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