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需综合多方面信息,包括详细收集病史与评估症状,进行体格检查观察一般、心脏、肺部体征,通过实验室检查检测脑钠肽等指标及生化情况,利用超声心动图等影像学检查,还有心电图、心-肺运动试验等其他检查,综合多方面信息全面评估以明确诊断并指导个体化治疗。
一、病史与症状评估
1.病史收集:需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基础心血管疾病史,如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等,了解起病的缓急、病程的长短,有无诱发因素,如感染、心律失常、妊娠分娩、过度劳累、情绪激动等。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基础病因可能不同,例如老年男性多与冠心病相关,中青年女性可能与心肌病等有关。生活方式方面,要了解患者的吸烟、饮酒情况,运动习惯等,长期大量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会增加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风险。
2.症状表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见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早期可能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还可有乏力、疲倦,是由于心排血量不足,器官、组织灌注不足及代偿性乳酸堆积所致。另外,患者可能出现水肿,初始为低垂部位的对称性凹陷性水肿,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同时伴有尿量减少等表现。
二、体格检查
1.一般体征: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心率增快,血压可因病情不同出现变化,早期可正常或升高,晚期可降低。皮肤黏膜颜色,有无发绀等情况。
2.心脏体征:心脏听诊可闻及心率异常,心尖部可闻及舒张期奔马律,这是由于舒张期心室负荷过重,心肌张力减低与顺应性减退,心房血液快速注入心室引起室壁振动所致。还可能存在心脏扩大等体征,不同病因导致的心力衰竭心脏扩大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
3.肺部体征:肺部可闻及湿性啰音,与肺淤血有关,根据肺淤血的程度不同,湿性啰音可从局限于肺底部直至全肺。
三、实验室检查
1.脑钠肽(BNP)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BNP是由心室肌细胞合成的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多肽激素,NT-proBNP是其无活性的前体片段。当心室受到容量或压力负荷过重时,BNP和NT-proBNP分泌增加。BNP的正常参考值一般<100pg/mL,NT-proBNP在成人<50岁时<450pg/mL,>50岁时<900pg/mL,>75岁时<1800pg/mL,>85岁时<1200pg/mL。BNP或NT-proBNP升高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若患者有呼吸困难等症状,BNP或NT-proBNP升高支持心力衰竭的诊断,而正常可基本排除心力衰竭。
2.实验室生化检查:血常规可了解有无贫血等情况,贫血可加重心力衰竭。肝肾功能检查可了解患者肝肾功能状态,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肝淤血等导致肝功能异常,肾功能不全也可影响心力衰竭的治疗及病情进展。电解质检查可发现有无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等,电解质紊乱可诱发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影响心力衰竭的预后。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是诊断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检查方法。可测定心脏的大小、心室壁的厚度、心室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是评估心脏收缩功能的重要指标,LVEF<50%提示左心室收缩功能减退,是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诊断依据之一。还可观察心室壁运动情况,有无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等,有助于明确基础心脏病的诊断,如冠心病患者可发现心肌梗死相关的室壁运动异常等。
2.胸部X线检查:可显示心脏大小及外形,有助于诊断心脏扩大等情况,还可观察肺血管影,肺淤血时可见肺纹理增多、肺门阴影增大等表现,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有一定辅助价值。
五、其他检查
1.心电图检查:可发现有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情况,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常伴有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等,心电图可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心肌缺血的改变,对指导治疗有一定帮助。
2.心-肺运动试验:通过测定患者在运动状态下的耗氧量、二氧化碳排出量等指标,评估心功能的储备能力,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评估有一定意义,例如最大耗氧量(VOmax)低于正常预计值的80%提示心功能不全较严重。
慢性心力衰竭的诊断需要综合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以明确诊断并指导后续治疗。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从而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