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胫骨上端骨折后遗症
儿童胫骨上端骨折后可能出现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生长发育障碍、肌肉萎缩与关节僵硬等问题,需在骨折治疗时早期准确复位、合适固定,累及骺板骨折要谨慎处理,康复训练期进行适当锻炼并给予心理支持来减少后遗症及影响。
一、畸形愈合
1.发生机制:儿童胫骨上端骨折后,若骨折复位不佳、固定不稳定或骨折愈合过程中受到异常应力等因素影响,可能出现畸形愈合。例如,骨折端成角、旋转或短缩畸形等,这与儿童骨骼生长发育活跃、骨折愈合过程中生物力学环境变化等因素相关。研究表明,儿童胫骨上端骨折后畸形愈合的发生率约为一定比例(具体比例需依据相关临床研究数据),其发生与骨折初始移位程度、治疗方式选择等密切相关。
2.影响及表现:畸形愈合可导致下肢力线改变,影响患儿行走功能,出现步态异常,如跛行等。外观上可能可见下肢局部畸形,如膝关节内外翻等表现,这会对患儿的生长发育及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因为外观异常可能使患儿产生自卑等心理问题,同时影响其正常的运动功能,进而影响日常活动和社交。
二、创伤性关节炎
1.发病原理:儿童胫骨上端骨折后,关节面损伤是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的重要原因。骨折时关节软骨、软骨下骨等结构受损,关节软骨的完整性被破坏,使得关节在后续活动中摩擦增加,软骨磨损加速。随着时间推移,关节软骨逐渐退变、剥脱,软骨下骨暴露,引发无菌性炎症反应,最终导致创伤性关节炎。相关研究显示,儿童胫骨上端骨折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与关节面损伤程度、骨折复位质量等因素有关,关节面损伤越严重,复位越差,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风险越高。
2.临床表现:患儿可出现膝关节疼痛,尤其是在活动后疼痛加剧,如行走、上下楼梯时疼痛明显。关节可能伴有肿胀、活动受限,早期可能表现为屈伸活动范围减小,随着病情进展,关节功能进一步受限,影响患儿的日常活动能力,如不能正常奔跑、跳跃等。
三、生长发育障碍
1.相关因素:胫骨上端是儿童骨骼生长的重要部位,骨折累及骺板时,可能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发育。骺板损伤后,骨的生长潜能受到干扰,可能导致患侧下肢短缩、骨骺早闭等情况。例如,骨折损伤骺板的不同区域,会影响相应方向的骨骼生长,从而出现下肢长度差异等问题。临床研究发现,儿童胫骨上端骨折累及骺板时,生长发育障碍的发生率约为相应比例,这与骨折损伤骺板的严重程度及治疗时机等有关。
2.具体表现:如果出现下肢短缩,患儿双下肢长度不一致,会影响身体平衡和步态;骨骺早闭则可能导致患肢生长停滞,与对侧肢体发育不均衡,影响患儿的身高和肢体功能发育,进而影响其未来的运动能力和生活质量。
四、肌肉萎缩与关节僵硬
1.产生原因:儿童胫骨上端骨折后,由于骨折固定限制了患儿的活动,患肢长期处于制动状态,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同时,关节长期不活动也容易引起关节僵硬。制动使肌肉得不到有效的收缩舒张锻炼,肌肉力量逐渐减退,体积缩小;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如韧带、关节囊等缺乏活动刺激,逐渐变得僵硬,影响关节的活动范围。例如,骨折后患儿长时间卧床或固定,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的发生风险增加。
2.表现及影响:肌肉萎缩表现为患肢肌肉变细、力量减弱,患儿可能出现行走无力等情况。关节僵硬则表现为膝关节屈伸困难,活动范围明显减小,这会严重影响患儿的肢体功能恢复,导致其日常生活自理困难,如穿衣、洗漱等活动受到限制,同时也会影响康复训练的进展,延长康复时间。
五、预防及应对措施
1.骨折治疗方面:早期准确的骨折复位是关键,通过合适的复位方法(如手法复位或手术复位)恢复骨折的正常解剖结构,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如石膏固定、外固定架固定或内固定等,确保骨折固定稳定,减少骨折移位及畸形愈合等风险。对于累及骺板的骨折,需更加谨慎处理,及时请相关专科医生评估,采取恰当的治疗措施以最大程度减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2.康复训练方面:在骨折固定期间,根据患儿情况进行适当的非患肢肌肉收缩锻炼及关节活动度练习,如指导患儿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促进肌肉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进行未固定关节的屈伸活动练习,维持关节活动度。骨折拆除固定后,逐步增加患肢的活动量和强度,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等,通过专业的康复训练师指导,帮助患儿恢复肢体功能,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同时,家长要给予患儿心理支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帮助其克服因疾病带来的心理障碍,鼓励患儿积极配合康复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