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心悸怎么回事
心悸可由生理性和病理性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剧烈运动或精神过度紧张、饮用刺激性饮品;病理性因素涉及心血管疾病(如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其他系统疾病(如呼吸系统疾病、贫血)。突然心悸时应立即休息、调整呼吸,若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不适需及时就医。
一、生理性因素
1.剧烈运动或精神过度紧张:当人进行剧烈运动时,身体需氧量增加,心脏会加快搏动来满足机体需求;而精神过度紧张时,体内交感神经兴奋,会释放肾上腺素等激素,导致心跳加快,引发心悸。例如,进行10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后,部分人可能会出现短时间的心悸,这是身体对运动的正常应激反应,但一般休息后可缓解。对于青少年群体,由于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运动量较大时更易因剧烈运动出现心悸;对于长期精神压力大的成年人,精神紧张引发心悸的情况也较为常见。
2.饮用刺激性饮品:像咖啡、浓茶、可乐等饮品中含有咖啡因等成分,咖啡因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使心跳加速,从而引起心悸。一般来说,饮用含有较多咖啡因的饮品后1-2小时可能出现心悸症状。对于儿童和青少年,应避免过多饮用此类刺激性饮品,因为他们对咖啡因的代谢相对较慢,更容易受到影响;成年人若本身有心脏基础问题,也需控制这类饮品的摄入。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疾病
心律失常:如早搏、房颤等。早搏分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房颤则是心房不规则颤动。以室性早搏为例,心脏异位起搏点提前发放冲动,导致心脏提前搏动,患者会感到心悸、心跳暂停感等。各种心律失常在不同年龄段都可能发生,老年人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退变,更易出现心律失常相关的心悸;有基础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如冠心病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引发心悸的风险更高。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可引起心绞痛,同时常伴有心悸症状。冠心病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人群中也有发病趋势。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患冠心病风险增加,更容易出现因冠心病导致的心悸。
心力衰竭: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心输出量下降,身体器官灌注不足,患者会出现心悸、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老年人是心力衰竭的高发人群,此外,有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也易发展为心力衰竭并出现心悸。
2.内分泌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机体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心悸。甲状腺功能亢进可发生在任何年龄段,年轻女性相对多见。患者除了心悸,还常伴有多汗、手抖、消瘦等症状。对于妊娠期女性,如果患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未得到良好控制,对自身和胎儿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更容易出现相关症状。
低血糖:当血糖过低时,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引起心悸、出汗、饥饿感等症状。多见于糖尿病患者用药不当(如胰岛素注射剂量过大等)、长时间未进食的人群。儿童低血糖可能与进食不足、剧烈运动等有关,低血糖发作时若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严重后果,尤其是婴幼儿,需特别关注。
3.其他系统疾病
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部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机体缺氧,刺激心脏加快搏动来代偿,从而引起心悸。COPD多见于长期吸烟的中老年人,病情严重时心悸等症状更明显。对于这类患者,改善呼吸功能对缓解心悸有重要意义。
贫血:红细胞数量减少或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心脏需加快跳动来补偿组织器官的氧供,导致心悸。各类贫血均可引起,青少年缺铁性贫血较为常见,孕妇由于血容量增加等原因也易出现贫血相关心悸。贫血患者除心悸外,还常伴有面色苍白、乏力等表现。
三、突然心悸的应对措施
1.立即休息:无论何种原因引起的突然心悸,首先应停止当前正在进行的活动,坐下或躺下休息,尽量放松身体,避免紧张焦虑,因为情绪紧张可能会加重心悸症状。
2.调整呼吸:尝试深呼吸,缓慢吸气后再缓慢呼气,重复几次,有助于调节自主神经功能,缓解心悸。例如,每次吸气持续3-5秒,呼气同样持续3-5秒,重复10-15次。
3.及时就医:如果心悸持续不缓解,或伴有胸痛、呼吸困难、头晕、黑矇等其他不适症状,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或前往医院就诊。医生会通过心电图、血常规、甲状腺功能等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治疗。对于儿童出现突然心悸,家长更要重视,需尽快带孩子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因为儿童病情变化可能较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