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疝气的原因
小肠疝气的成因包括先天性与后天性因素,特殊人群需格外注意。先天性因素有鞘状突未闭,常见于婴幼儿尤其是早产儿,以及腹股沟区解剖结构薄弱,部分儿童随着成长可能自愈;后天性因素涵盖年龄(老年人身体组织衰退、伴有慢性疾病致腹压升高易患病)、性别(男性因生理结构患疝气概率高于女性)、生活方式(长期重体力劳动、不良排便习惯、吸烟等增加患病风险)、疾病因素(慢性咳嗽、腹水、腹部手术史等破坏腹壁结构或升高腹压引发疝气);特殊人群中,婴幼儿家长要观察有无肿物突出,避免孩子久哭并及时治疗相关疾病,发现疝气及时就医;老年人应积极治疗慢性病,避免重体力劳动,出现肿物及时就诊;孕妇要注意休息、预防便秘,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一、先天性因素
1.鞘状突未闭: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睾丸从腰部腹膜后逐渐下降,同时带动腹膜、腹横筋膜及各层组织经腹股沟管下移至阴囊,在此过程中形成一个腹膜鞘状突。如果出生后鞘状突未闭合,腹腔内的脏器如小肠等就可能通过未闭的鞘状突突出到腹股沟或阴囊,形成疝气。这种情况在婴幼儿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早产儿,由于发育相对不成熟,鞘状突未闭的发生率更高。
2.腹股沟区解剖结构薄弱:小儿腹股沟区的肌肉、筋膜等组织发育不完善,相对薄弱。这使得腹腔内压力增加时,腹腔脏器更容易从薄弱处突出形成疝气。随着年龄增长,部分儿童的腹股沟区组织会逐渐发育完善,疝气可能自愈,但仍有部分患儿需要手术干预。
二、后天性因素
1.年龄因素: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各组织器官逐渐衰退,腹壁肌肉萎缩,腹股沟区的肌肉和筋膜变得薄弱,对腹腔脏器的保护作用减弱。同时,老年人常伴有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便秘等,这些因素会导致腹腔内压力长期升高,增加了小肠疝气的发生风险。
2.性别因素:男性患小肠疝气的概率明显高于女性,这与男性的生理结构有关。男性的腹股沟管相对较长且直,精索通过腹股沟管进入阴囊,这使得腹股沟区存在潜在的薄弱点。而女性的腹股沟管较窄,且有子宫圆韧带通过,相对来说发生疝气的风险较低。
3.生活方式
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重体力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经常需要用力搬抬重物,这会使腹腔内压力突然升高。反复的腹腔内压力升高会对腹壁造成冲击,破坏腹壁的正常结构,使腹壁变得薄弱,从而增加小肠疝气的发生几率。
不良的排便习惯:长期便秘或排便时过度用力,会导致腹腔内压力升高。尤其是老年人,由于肠道蠕动功能减弱,更容易出现便秘问题。另外,排尿困难如前列腺增生患者,在排尿时需要用力增加腹压,也会使腹腔内压力升高,增加小肠疝气的发生风险。
吸烟:吸烟会导致咳嗽,长期咳嗽会使腹腔内压力反复升高。同时,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影响腹壁组织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导致腹壁肌肉和筋膜的弹性下降,使腹壁变得薄弱,增加小肠疝气的发病风险。
4.疾病因素
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常常会出现长期咳嗽的症状。咳嗽时腹腔内压力会突然升高,反复的咳嗽会对腹壁造成持续的冲击,破坏腹壁的正常结构,使腹壁变得薄弱,从而增加小肠疝气的发生几率。
腹水:肝硬化、心力衰竭等疾病可导致腹水形成,大量腹水会使腹腔内压力升高,对腹壁产生较大的压力。当腹壁承受的压力超过其承受能力时,腹腔脏器就可能从腹壁薄弱处突出形成疝气。
腹部手术史:腹部手术可能会破坏腹壁的正常结构和完整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瘢痕形成等因素会导致腹壁局部薄弱。在腹腔内压力升高的情况下,腹腔脏器容易从这些薄弱处突出,形成切口疝等类型的小肠疝气。
三、特殊人群温馨提示
1.婴幼儿: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腹股沟或阴囊部位是否有肿物突出,尤其是在孩子哭闹、用力排便等腹腔内压力增加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孩子长时间哭闹,及时治疗孩子的便秘、咳嗽等问题,减少腹腔内压力升高的情况。如果发现孩子有疝气,不要自行处理,应及时带孩子就医,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观察或治疗。
2.老年人:老年人应积极治疗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便秘、前列腺增生等,以降低腹腔内压力。避免从事重体力劳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适量运动等。如果出现腹股沟或腹部肿物,应及时就医,不要因为害怕手术而延误治疗。
3.孕妇:孕期由于子宫增大,腹腔内压力会逐渐升高,增加了小肠疝气的发生风险。孕妇要注意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减轻腹部压力。饮食上要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预防便秘。如果发现腹部有肿物或出现腹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告知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