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诊急性阑尾炎
急性阑尾炎的诊断需综合多方面因素,症状判断包括典型的腹痛(始于上腹部或脐周后转移至右下腹,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等,小儿和经期女性更明显)及全身症状(早期乏力低热,炎症加重体温升高,年老体弱或免疫低下者体温变化不明显);体格检查有右下腹压痛(麦氏点常见)、反跳痛和肌紧张、结肠充气试验、腰大肌试验、闭孔内肌试验;实验室检查涉及血常规、C反应蛋白、尿常规;影像学检查有超声(适用于儿童和孕妇)、CT(诊断不明确或怀疑脓肿时用,儿童和孕妇慎用)、MRI(适用于孕妇等,费用高、时间长);特殊人群如儿童病情发展快、穿孔率高,多积极手术;老年人症状体征不典型、常合并基础病,需多学科协作;孕妇阑尾位置改变,多主张早期手术且操作谨慎;免疫功能低下者临床表现不典型、易并发严重感染,要密切关注免疫和感染情况。
一、症状判断
1.腹痛:典型的急性阑尾炎腹痛始于上腹部或脐周,数小时后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腹痛表现可能存在差异。儿童患者可能无法准确描述腹痛位置和性质,常表现为哭闹不安;老年患者由于痛觉减退,腹痛可能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腹痛可能因粘连等因素而不典型。
2.胃肠道症状:多数患者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泻或便秘。小儿患者胃肠道症状相对更明显,可能因频繁呕吐导致脱水。女性患者在月经期可能因激素水平变化,胃肠道症状更为突出。
3.全身症状:早期可出现乏力、低热,炎症加重时体温可升高至38℃以上,甚至出现寒战、高热等全身感染症状。年老体弱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可能体温升高不明显。
二、体格检查
1.右下腹压痛:这是急性阑尾炎最重要的体征。通常在麦氏点(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1/3交界处)有明显压痛。检查时需注意手法轻柔,对于儿童患者更要避免过度刺激引起哭闹影响检查结果。老年患者腹壁松弛,压痛可能不如青壮年明显。
2.反跳痛和肌紧张:提示炎症已波及腹膜。但在肥胖患者、小儿患者或腹肌薄弱的女性患者中,肌紧张可能不明显。有腹部手术史的患者,由于局部粘连,反跳痛和肌紧张的表现可能不典型。
3.结肠充气试验:一手压住左下腹降结肠区,另一手反复压迫近侧结肠,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有助于诊断。
4.腰大肌试验:患者左侧卧位,使右大腿后伸,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提示阑尾位于腰大肌前方、盲肠后位或腹膜后位。
5.闭孔内肌试验:患者仰卧位,右髋和右膝均屈曲90°,然后被动向内旋转,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提示阑尾靠近闭孔内肌。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通常升高,可反映炎症的程度。但在老年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或早期炎症时,白细胞计数可能无明显升高。儿童患者白细胞计数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动态观察。
2.C反应蛋白:是一种炎症标志物,急性阑尾炎时可升高,有助于判断炎症的活动程度。
3.尿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但如果阑尾炎症刺激右侧输尿管,可出现少量红细胞和白细胞。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阑尾周围积液,是诊断急性阑尾炎的常用方法。对儿童和孕妇较为适用,因为其无辐射。肥胖患者和肠胀气明显者可能影响检查效果。
2.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阑尾及其周围组织的情况,对于诊断不明确或怀疑有阑尾周围脓肿形成的患者有重要价值。但由于其有辐射,儿童和孕妇应谨慎使用。
3.MRI检查:对软组织的分辨能力强,无辐射,适用于孕妇等特殊人群,但检查费用较高,检查时间较长。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急性阑尾炎病情发展较快,穿孔率高。由于儿童表述能力有限,诊断主要依靠医生的仔细观察和检查。检查时要注意安抚患儿情绪,避免哭闹影响结果。治疗上多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
2.老年人:老年人急性阑尾炎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反应能力差,病情容易延误。且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增加了治疗的风险。诊断时要全面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治疗时需多学科协作。
3.孕妇:孕期生理变化可能影响急性阑尾炎的诊断和治疗。增大的子宫可使阑尾位置发生改变,腹痛部位可能不典型。为避免炎症对胎儿的影响,一般主张早期手术治疗,但手术操作需谨慎,尽量减少对子宫的刺激。
4.免疫功能低下者: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患者,急性阑尾炎的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且容易并发严重的感染。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免疫状态和感染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