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前应做哪些准备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前需进行多方面准备,包括完善常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糖等,行超声、CTA、MRA等影像学检查;控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适当运动;做好手术部位皮肤准备和肠道准备;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与疏导,减轻其心理负担。
一、一般检查准备
1.完善常规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有无贫血、感染等情况,血红蛋白水平等指标能反映患者全身状况,若血红蛋白过低可能影响手术耐受力,一般女性血红蛋白<110g/L、男性<120g/L为贫血,会增加手术风险,需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输血等准备。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等指标,了解患者凝血功能状态,若凝血功能异常,手术中及术后有出血风险增加的可能,需根据情况进行相应调整,如必要时可能需术前纠正凝血异常。
肝肾功能检查:评估患者肝肾功能情况,如肌酐、尿素氮反映肾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等反映肝功能,若肝肾功能不全,会影响药物代谢及手术耐受性,需提前考虑调整治疗方案或采取相应保护肝肾功能的措施。
血糖检查: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需了解血糖水平,糖尿病患者术前血糖控制不佳会增加术后感染等并发症风险,需将血糖控制在相对合适范围,一般空腹血糖控制在7.0mmol/L左右,餐后血糖不宜过高。
2.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如下肢动脉超声,可明确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变部位、狭窄程度、血流情况等,帮助医生制定手术方案,了解病变范围是局限性还是弥漫性等,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有重要指导意义。
CT血管造影(CTA):能清晰显示下肢动脉的三维结构,明确血管狭窄、闭塞的具体位置、程度以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等情况,为手术提供更精准的解剖信息。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于一些对造影剂过敏等不适合做CTA的患者可选择MRA,同样能较好地显示下肢动脉的病变情况,有助于手术前全面评估病情。
二、全身状况调整准备
1.控制基础疾病
高血压:若患者有高血压,需将血压控制在相对稳定水平,一般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以下,舒张压控制在90mmHg以下,但不宜降得过低,以免影响重要脏器灌注。术前需规律服用降压药物,保持血压平稳,避免因血压波动过大增加手术风险。
冠心病:对于合并冠心病的患者,需评估心脏功能,可能需要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了解心肌供血、心功能情况。必要时可能需要心内科会诊,调整心脏相关治疗,改善心肌缺血状况,提高手术耐受力。
糖尿病:除了控制血糖外,还需注意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况,保证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合理摄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因为糖尿病患者术后伤口愈合相对较慢,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降低术后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的概率。
2.改善生活方式
戒烟:吸烟会加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病情,因为烟草中的尼古丁等成分会导致血管收缩、血液黏滞度增加等。术前严格戒烟至少2周以上,可明显改善肢体的血液供应情况,有利于手术及术后恢复。
适当运动: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慢走等,但要避免剧烈运动。适当运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及下肢的血液循环能力,增强体质,为手术做好身体准备。不过对于病情较重、行走困难的患者,运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三、手术部位准备
1.皮肤准备
手术前需对手术部位进行皮肤清洁,一般采用肥皂水清洗手术区域皮肤,范围要足够,通常要包括病变部位上下一定范围的皮肤,以降低术后切口感染的风险。对于下肢皮肤有溃疡、感染等情况的患者,要先对局部进行清洁、换药等处理,待局部情况改善后再安排手术。
2.肠道准备
一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若不是涉及肠道的手术,肠道准备相对简单,通常是术前禁食禁水一定时间,如成人一般术前6-8小时禁食,4小时禁水,以防止手术中呕吐引起窒息等并发症。但对于一些合并肠道疾病或手术时间较长等特殊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更严格的肠道准备,如口服肠道清洁剂等。
四、心理准备
1.心理评估与疏导
医护人员需对患者进行心理评估,了解患者对手术的担忧、恐惧等心理状态。对于有明显焦虑、恐惧情绪的患者,要进行心理疏导,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手术的必要性、大致过程、预期效果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等,让患者对手术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减轻其心理负担,增强患者对手术的信心,使其以良好的心态配合手术。特别是老年患者可能对手术更易产生恐惧心理,需要更多的耐心沟通和安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