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习惯性流产
习惯性流产指连续3次及以上自然流产,病因包括染色体异常(胚胎或夫妻染色体异常)、子宫解剖异常(子宫畸形、宫腔粘连、子宫肌瘤)、内分泌因素(黄体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异常、高泌乳素血症)、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同种免疫异常)、感染因素(生殖道感染)、其他因素(不良生活方式、高龄、全身性疾病)
一、定义
习惯性流产是指连续发生3次及3次以上的自然流产。
二、病因
1.染色体异常
胚胎染色体异常:这是早期习惯性流产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60%。例如,夫妻一方或双方染色体存在平衡易位、倒位等结构异常,可导致胚胎染色体异常,从而引发流产。从年龄角度看,女性年龄越大,卵子质量下降,染色体异常的概率增加,发生习惯性流产的风险也相应升高;男性年龄增大也可能使精子染色体异常几率上升。
夫妻染色体异常:若夫妻双方有染色体数目或结构的异常,如女性21-三体综合征携带者等,会增加胚胎染色体异常的可能性,进而导致习惯性流产。
2.子宫解剖异常
子宫畸形:如单角子宫、双角子宫、纵隔子宫等。子宫畸形会影响胚胎的着床和发育环境,使得胚胎难以正常生长,增加流产风险。例如纵隔子宫,宫腔内的纵隔会干扰胚胎的种植和发育空间,导致妊娠结局不良。
宫腔粘连:多由于宫腔操作(如人工流产、清宫术等)损伤子宫内膜基底层,引起宫腔部分或全部粘连。宫腔粘连会减少宫腔容积,影响胚胎着床及胎盘血液循环,从而引发习惯性流产。有过多次宫腔操作病史的女性,发生宫腔粘连进而导致习惯性流产的风险较高。
子宫肌瘤:黏膜下子宫肌瘤向宫腔内生长,占据宫腔空间,影响胚胎着床;肌壁间较大的子宫肌瘤可使子宫腔变形,或压迫输卵管开口,影响受精卵着床和发育。对于患有子宫肌瘤的女性,肌瘤的大小、位置等因素会影响流产发生的概率。
3.内分泌因素
黄体功能不全:黄体分泌的孕酮等激素对维持妊娠至关重要。黄体功能不全时,孕酮分泌不足,子宫内膜分泌反应不良,不利于胚胎着床和发育,容易导致流产。一般通过检测血清孕酮水平及子宫内膜活检等方式来评估黄体功能。育龄女性中,尤其是有内分泌紊乱病史或多次流产史的女性,黄体功能不全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甲状腺功能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均可影响妊娠。甲状腺功能减退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胚胎的生长发育,增加流产风险;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过高的甲状腺激素水平也会干扰妊娠过程。患有甲状腺疾病的女性,在计划妊娠前需要将甲状腺功能调整至正常范围,以降低习惯性流产的发生风险。
高泌乳素血症:血清泌乳素水平升高可抑制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影响排卵及黄体功能,导致流产。患有高泌乳素血症的女性,需要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以恢复正常的内分泌状态。
4.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抗磷脂综合征等。抗磷脂综合征患者体内存在抗磷脂抗体,可导致胎盘血管血栓形成,胎盘血流减少,胚胎缺血缺氧,从而引发流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在怀孕前需要进行病情评估和免疫相关指标监测,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妊娠管理。
同种免疫异常:母体对胚胎的免疫排斥反应异常。正常妊娠时,母体免疫系统对胚胎产生免疫耐受,若这种耐受机制失调,就会导致胚胎被排斥而发生流产。例如,封闭抗体缺乏时,母体对胚胎的免疫耐受不足,容易引发习惯性流产。对于同种免疫异常导致习惯性流产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免疫治疗等干预措施。
5.感染因素
生殖道感染:如支原体、衣原体、细菌、病毒等感染。孕妇生殖道感染可通过胎盘感染胚胎,引起胚胎发育异常导致流产。例如,弓形虫感染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影响胎儿神经系统等发育,增加流产风险。有生殖道感染病史或性生活不洁等情况的女性,需要注意孕前及孕期的感染筛查和预防。
6.其他因素
不良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酗酒、过量饮用咖啡等。吸烟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胎盘血液循环;酗酒可损害胚胎发育;过量咖啡摄入可能影响激素水平和胚胎着床。有不良生活方式的备孕女性或孕妇需要及时纠正,以降低习惯性流产的发生风险。
高龄:女性年龄大于35岁后,卵子质量下降,染色体异常几率增加,同时生殖系统功能减退,子宫内环境改变,这些因素都使得习惯性流产的发生率升高。高龄孕妇在孕期需要加强产前检查,密切监测妊娠情况。
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会影响胚胎的发育;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不理想时,会导致胎盘血流灌注不足,增加流产风险。患有全身性疾病的女性在计划妊娠前需要将病情控制稳定,以保障妊娠的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