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大结节骨折怎么办
肱骨大结节骨折的处理包括诊断评估、治疗和康复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诊断需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治疗分保守(无明显或轻度移位时外展架或三角巾悬吊固定)和手术(移位明显等情况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康复早期做手指腕关节活动,中期行肩关节钟摆等运动,后期加强主动运动和力量训练;儿童患者要关注愈合及功能恢复,固定松紧适度,选影响小的固定材料,康复循序渐进并加强营养;老年患者恢复慢,固定时间可能延长,防并发症,手术防内固定物风险,康复谨慎,控制基础疾病。
一、诊断评估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受伤机制,如受伤时的姿势、外力方向等,不同的受伤机制可能提示不同的骨折类型及伴随损伤情况。对于儿童,需了解是否有摔倒等常见致伤原因;对于老年人,要考虑骨质疏松等因素对骨折的影响。
2.体格检查:检查肩部局部有无肿胀、压痛、瘀斑等,评估肩关节的活动度,判断是否存在肩关节不稳定等情况。例如,压痛部位是否与肱骨大结节解剖位置相符,活动度受限的程度等。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的常用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移位情况等。通过正位、腋位等X线片能观察肱骨大结节骨折线的走行及骨折块移位方向。
CT检查:对于骨折块细微移位、关节面情况等能提供更精确的信息,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尤其对于复杂的肱骨大结节骨折,CT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骨折的三维结构。
二、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适应证:适用于无明显移位或轻度移位的肱骨大结节骨折。对于儿童患者,若骨折移位不明显,因儿童骨折愈合能力强,多可采用保守治疗。
方法:通常采用肩关节外展架固定或三角巾悬吊固定。固定期间需定期复查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位置变化。固定时间一般为4-6周,在此期间需进行肩部肌肉的等长收缩等功能锻炼,以预防肌肉萎缩。
2.手术治疗
适应证:当骨折块移位明显(如移位超过5mm)、合并肩关节脱位或肩关节不稳定、骨折累及关节面超过25%等情况时,多需手术治疗。对于老年患者,若身体状况允许,也可根据具体骨折情况考虑手术;而对于儿童患者,若骨折移位明显影响肩关节功能,也需考虑手术干预,但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
手术方式:常用的有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可采用克氏针、螺钉等进行固定。手术的目的是恢复肱骨大结节的解剖结构,重建肩关节的稳定性,为早期功能锻炼创造条件。
三、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术后1-2周):术后早期主要进行手指、腕关节的主动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肿胀和肌肉萎缩。例如,进行握拳、伸指等动作,每天可多次练习,每次练习一定的次数,根据患者耐受程度逐渐增加。对于儿童患者,需在家长协助下进行简单的关节活动,注意动作要轻柔。
2.中期康复(术后2-6周):骨折部位有一定程度的纤维连接后,开始进行肩关节钟摆运动等,逐渐增加肩关节的活动范围。钟摆运动可让患者弯腰,患侧上肢自然下垂,做前后、左右摆动及画圈动作,每次摆动或画圈可进行多个方向,每个方向重复一定次数。同时,可在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肩关节外展、前屈等小范围的被动活动,但要避免暴力操作。儿童患者在这个阶段的康复训练需要家长和康复人员更加耐心引导,根据儿童的配合程度逐步推进。
3.后期康复(术后6周以上):骨折基本愈合后,加强肩关节的主动运动,如爬墙运动等,逐渐增加肩关节的活动度和力量。爬墙运动是让患者面对墙壁,用患侧手指沿墙壁缓慢向上爬行,直到达到最大活动范围。同时可进行肩袖肌肉的力量训练,如使用弹力带进行外展、内旋等方向的抗阻训练。儿童患者在后期康复中要注重培养其主动参与康复训练的意识,通过游戏等方式增加训练的趣味性。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儿童肱骨大结节骨折后愈合能力强,但由于其骨骼发育尚未成熟,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骨折愈合情况及肩关节功能恢复。保守治疗时固定要注意松紧度,避免影响血液循环;手术治疗时要选择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固定材料,术后康复训练要循序渐进,以儿童能够耐受为度,同时要加强营养,保证钙、维生素D等的摄入,促进骨折愈合和骨骼发育。
2.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多伴有骨质疏松等情况,肱骨大结节骨折后恢复相对较慢。保守治疗时固定时间可能需要适当延长,且要注意预防长期固定引起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手术治疗后要注意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由于老年患者骨质疏松,内固定物可能存在松动等风险,康复训练要更加谨慎,避免过度活动导致内固定物失败等情况。同时,老年患者要注意控制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以利于骨折的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