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和低血压有什么区别
低血糖是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本质是血糖过低致能量供应不足,有交感神经兴奋和中枢神经症状,病因有饮食、药物、疾病等,靠测血糖诊断,轻者补糖、重者静脉注糖并查因纠正;低血压是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分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无自觉症状,病理性有头晕等症状,病因有生理、病理因素,靠测血压诊断,生理性加强营养运动等,病理性治原发病及抗休克等,二者在多方面有明显区别,需准确鉴别并采取正确应对措施
一、定义与本质
低血糖:是指成年人空腹血糖浓度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值≤3.9mmol/L就属于低血糖。其本质是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过低,导致身体能量供应不足。
低血压: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即为低血压。它是指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状态,可分为生理性低血压和病理性低血压。
二、临床表现差异
低血糖
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患者会出现心悸、手抖、出汗、饥饿感强烈等表现,这是因为血糖降低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所致。例如,糖尿病患者在使用降糖药物后若发生低血糖,常首先出现手抖、出汗等情况。
中枢神经症状:随着低血糖的加重,会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精神不集中、嗜睡、甚至昏迷等症状。儿童低血糖时可能表现为哭闹不安、易激惹等与成人不同的中枢神经症状,这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有关。
低血压
生理性低血压:部分健康人群血压虽处于偏低水平,但无任何自觉症状,不影响日常生活和寿命,常见于体质瘦弱的老人、女性等,一般与遗传、体质等因素有关,生活方式调整后多可维持相对稳定状态。
病理性低血压:除了有头晕、乏力、眼前发黑、心慌等症状外,严重时可出现晕厥、休克等情况。比如急性大出血、严重感染、过敏等原因引起的低血压,会伴有原发病的相应表现,像大出血导致的低血压会有面色苍白、脉搏细速等表现。
三、病因区别
低血糖
饮食因素:长时间未进食、过度节食等导致碳水化合物摄入不足,如减肥人群过度控制饮食易引发低血糖。
药物因素: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磺脲类降糖药等不当,如胰岛素注射剂量过大或服药后未按时进餐,易导致低血糖。
疾病因素:某些内分泌疾病,如胰岛细胞瘤会过度分泌胰岛素,导致血糖降低;严重肝病患者由于肝脏糖原储存及糖异生功能障碍,也易出现低血糖。
低血压
生理性因素:体质性低血压多见于体质较弱的人群,尤其是女性,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体位性低血压常见于从卧位、蹲位突然站起时,是由于体位改变导致血压调节暂时失衡引起。
病理性因素:心血管疾病如主动脉瓣狭窄等可导致血压降低;内分泌紊乱,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因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代谢减慢,可引起低血压;严重感染、过敏、大出血等情况会使血管扩张、有效血容量不足,从而导致低血压。
四、诊断方法
低血糖
测定血糖值是诊断低血糖的关键,若血糖低于正常范围(成人非空腹血糖低于2.8mmol/L或空腹低于2.8mmol/L,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同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即可考虑低血糖。
对于反复发生低血糖的患者,还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检查,如胰岛素释放试验等,以明确是否存在胰岛素瘤等疾病。
低血压
测量血压是诊断低血压的主要方法,多次不同时间测量上肢血压均低于正常范围可考虑低血压。
同时要结合病史、症状进行相关检查,如对于怀疑心血管疾病导致的低血压,可能需要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对于内分泌疾病相关的低血压,需进行甲状腺功能等内分泌检查。
五、处理原则
低血糖
立即补充糖分:轻者可口服含糖饮料、糖果等;重者需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例如,口服15-20g糖类食品(如葡萄糖片、果汁等)通常能较快缓解症状。
查找病因并纠正:针对不同病因进行处理,如调整降糖药物剂量、治疗相关疾病等。对于糖尿病患者,要根据血糖情况合理调整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的使用。
低血压
生理性低血压:一般无需特殊治疗,注意加强营养、适当运动,增强体质,避免突然改变体位等。比如老人和女性体质性低血压者,可通过适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等增强心肺功能,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血压情况。
病理性低血压: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控制感染、止血、纠正过敏等。对于休克等严重低血压情况,需进行抗休克治疗,包括补充血容量、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
总之,低血糖和低血压在定义、临床表现、病因、诊断及处理等方面均有明显区别,临床中需准确鉴别,以便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