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过敏性湿疹
过敏性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与过敏反应密切相关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有内在(遗传、免疫系统异常)和外在(过敏原接触、环境因素)因素,临床表现分急、亚、慢性期,诊断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过敏原检测,治疗需避免刺激、药物治疗,预防要皮肤护理、环境控制、饮食管理。
一、过敏性湿疹的定义
过敏性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其发病与过敏反应密切相关。患者的皮肤会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损,伴有明显瘙痒。
二、病因及诱发因素
内在因素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中有过敏体质的人,如父母患有过敏性鼻炎、哮喘等,子女患过敏性湿疹的风险可能增加。研究表明,某些特定的基因变异与过敏性湿疹的易感性相关,遗传因素通过影响皮肤屏障功能、免疫系统调节等方面,使个体更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导致湿疹。
免疫系统异常:人体免疫系统失衡时,容易引发过敏反应。例如,Th1和Th2细胞失衡,Th2细胞占优势时,会导致机体产生过度的体液免疫反应,促使湿疹的发生。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不完善,相对成人更容易出现这种免疫失衡情况,从而增加患过敏性湿疹的几率;而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系统功能衰退,也可能因免疫调节异常引发过敏性湿疹。
外在因素
过敏原接触:常见的过敏原包括食物(如牛奶、鸡蛋、鱼虾等)、吸入物(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接触物(如某些化妆品、肥皂、化纤衣物等)。当人体接触这些过敏原后,免疫系统会识别为外来的“有害物质”,启动免疫反应,进而引发皮肤的炎症反应,表现为过敏性湿疹。不同年龄阶段接触的过敏原有所不同,儿童可能更多接触食物和尘螨,而成年人可能更易接触职业性的接触物等。
环境因素:环境湿度、温度的变化对皮肤有影响。过高的湿度容易滋生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可能诱发皮肤感染,进而加重湿疹;过于干燥的环境会破坏皮肤的屏障功能,使皮肤保水能力下降,增加皮肤对外界刺激的敏感性,从而诱发过敏性湿疹。例如,在寒冷干燥的冬季,很多人的皮肤容易出现湿疹加重的情况。
三、临床表现
急性期:皮肤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小丘疹、丘疱疹,严重时可出现水疱,常融合成片,境界不清,搔抓后糜烂、渗出明显。瘙痒剧烈,影响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儿童由于无法准确表达瘙痒,可能会表现出烦躁、哭闹等行为。
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仍有明显瘙痒。此阶段如果护理不当,容易转为慢性期。
慢性期:皮肤表现为皮肤增厚、浸润,色素沉着,表面粗糙,覆有鳞屑,常有苔藓样变,瘙痒程度时轻时重。成年人可能因长期搔抓等导致皮肤增厚明显,而儿童的皮肤相对较薄,慢性期表现可能相对较轻,但同样会有皮肤的粗糙等改变。
四、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发病情况,包括症状出现的时间、部位、诱发或加重因素、缓解方式等,同时了解家族过敏史等。例如,询问儿童家长孩子湿疹出现前是否食用了新的食物,是否接触了新的玩具或衣物等。
体格检查:观察皮肤损害的形态、分布等情况。医生会仔细检查患者皮肤的红斑、丘疹、渗出、肥厚等表现,判断湿疹的分期等。
过敏原检测:可通过斑贴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方法查找过敏原。斑贴试验主要用于检测接触性过敏原,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则有助于发现食物或吸入性过敏原。例如,对于怀疑接触性过敏原引起的湿疹,会进行斑贴试验来明确具体的接触过敏原;对于怀疑食物过敏的患者,会检测血清中相应食物的特异性IgE。
五、治疗与预防原则
治疗原则
避免刺激:尽量寻找并避免接触过敏原,如明确对某种食物过敏,则避免食用该食物;对尘螨过敏者,应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勤洗晒被褥等。
药物治疗:根据湿疹的不同阶段和严重程度选择药物。急性期渗出明显时可选用硼酸溶液等进行湿敷;亚急性期和慢性期可使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等,但儿童使用时需谨慎选择弱效或中效的糖皮质激素,避免长期大面积使用导致不良反应;还可使用抗组胺药物缓解瘙痒,如氯雷他定等,儿童用药需根据年龄和体重调整剂量。
预防原则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湿润,使用温和的护肤品。对于儿童,洗澡时应注意水温不宜过高,时间不宜过长,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洗完澡后及时涂抹保湿霜,以维持皮肤的屏障功能。
环境控制:保持居住环境整洁,控制室内温度和湿度,减少尘螨、花粉等过敏原的接触。定期清洁家居环境,使用空气净化器等设备改善空气质量。
饮食管理:对于有食物过敏风险的人群,如儿童,添加辅食时应遵循由少到多、由一种到多种的原则,密切观察进食后的反应。如果发现对某种食物过敏,应及时回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