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膜炎是什么
骨膜炎是骨膜受感染、创伤、劳损等刺激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分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有局部和全身症状,通过体格检查、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以非手术治疗为主,可通过合理运动、注意保护、积极治疗基础疾病预防。
一、骨膜炎的定义
骨膜炎是一种发生于骨膜的炎症性疾病。骨膜是覆盖在骨表面的一层结缔组织膜,含有丰富的血管、神经等,对骨的营养、生长和修复等起着重要作用,当骨膜受到感染、创伤、劳损等因素刺激时,就会引发骨膜炎。
二、常见类型及病因
(一)感染性骨膜炎
多由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菌可通过血液传播、邻近组织感染蔓延等途径侵犯骨膜。儿童由于免疫系统相对较弱,且皮肤黏膜屏障功能尚未完全完善,相对更容易发生感染性骨膜炎;而老年人若本身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等,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也易遭受细菌感染引发骨膜炎。
(二)非感染性骨膜炎
1.创伤性骨膜炎:多因局部受到直接或间接的创伤所致,如长期、反复的剧烈运动导致骨膜反复受到牵拉、摩擦,像长跑运动员、芭蕾舞演员等长期进行高强度运动的人群,就容易出现创伤性骨膜炎;另外,局部遭受跌打损伤等急性创伤也可能引发骨膜炎。
2.应力性骨膜炎:是由于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导致肌肉附着点处的骨膜受到过多的牵拉应力,常见于长期进行跳跃、奔跑等运动的人群,青少年在生长发育阶段,骨骼的生长速度与肌肉的发育速度不完全匹配,若运动方式不当等,更容易发生应力性骨膜炎。
三、临床表现
(一)局部症状
1.疼痛:是骨膜炎最常见的症状,疼痛程度可因病情轻重而异,一般在活动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可有所缓解,但病情严重时,休息时也可能有疼痛。例如创伤性骨膜炎患者,在受伤部位活动时会感觉到明显疼痛。
2.肿胀:骨膜受到刺激后,局部会出现炎性反应,导致组织液渗出增加,从而引起肿胀,肿胀部位可伴有压痛。
3.压痛:用手指按压骨膜炎部位时,会有明显的疼痛感觉,这是由于炎症刺激了骨膜上的神经末梢。
4.功能障碍:如果骨膜炎发生在关节周围的骨膜,可能会影响关节的活动,导致关节活动受限,例如膝关节周围的骨膜炎可能会使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受到影响。
(二)全身症状
感染性骨膜炎可能会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寒战等,这是因为机体对病原体感染产生了免疫反应;而非感染性骨膜炎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
四、诊断方法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详细检查病变部位,观察有无肿胀、压痛等情况,还会进行相关的关节活动度检查等,初步判断是否存在骨膜炎以及病情的大致情况。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早期X线可能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会出现骨膜反应等表现,如骨膜增厚等,但X线对于早期骨膜炎的诊断敏感性相对较低。
2.磁共振成像(MRI):MRI对骨膜及周围软组织的分辨率较高,能够早期发现骨膜的炎性改变,如骨膜水肿、渗出等情况,有助于早期诊断骨膜炎。
(三)实验室检查
对于感染性骨膜炎,血常规检查可能会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感染指标异常;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等炎症指标也可能会升高。
五、治疗原则
(一)非手术治疗
1.休息:减少病变部位的活动,让骨膜有机会修复,这对于各种类型的骨膜炎都非常重要。例如创伤性骨膜炎患者需要避免受伤部位的剧烈运动。
2.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肿胀。对于儿童患者,物理治疗相对更为安全,可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合适的物理治疗。
3.药物治疗:如果是感染性骨膜炎,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但具体药物需根据病原体的种类选择;对于非感染性骨膜炎,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需注意儿童用药的特殊性,优先考虑相对安全的治疗方式。
(二)手术治疗
一般情况下骨膜炎以非手术治疗为主,但如果病情严重,如出现骨膜下脓肿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切开引流等,但手术治疗相对较少见。
六、预防措施
(一)合理运动
运动前要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运动强度要逐渐增加,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运动。对于青少年等生长发育阶段的人群,要注意运动方式的正确性,避免过度运动导致应力性骨膜炎等。
(二)注意保护
在进行容易造成创伤的活动时,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佩戴护具等,减少局部受伤的风险,从而降低创伤性骨膜炎的发生几率。
(三)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保持血糖等指标稳定,提高机体抵抗力,预防感染性骨膜炎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