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的典型症状
急性肠胃炎有腹泻、腹痛、恶心呕吐、发热及脱水相关表现。腹泻次数与性状多样,与饮食相关;腹痛部位及性质各异,与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关联;恶心呕吐因胃肠道受刺激,呕吐物有不同特点;部分患者发热,与感染类型有关;脱水分轻、中、重度,各有相应表现。
一、腹泻
1.次数与性状:急性肠胃炎患者腹泻次数通常较多,每日可达数次至十余次不等。粪便性状多样,可为稀水样便,这是因为胃肠道黏膜受到炎症刺激,分泌增加,水分吸收障碍,导致大便中水分含量高;也可能是黏液便,炎症会使肠道黏膜受损,产生黏液混合在粪便中;严重时还可能出现脓血便,提示肠道黏膜有较严重的炎性渗出、糜烂甚至溃疡等病变,这与肠道炎症引起的血管通透性增加、白细胞等炎性细胞浸润以及黏膜损伤出血有关。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急性肠胃炎腹泻时可能因胃肠功能更脆弱,腹泻次数相对更多,且容易出现脱水等并发症,需密切关注。
2.与饮食关系:往往与近期饮食相关,若食用了被细菌、病毒等污染的食物,如变质的肉类、不洁的瓜果等,很快就会出现腹泻症状,因为病原体感染胃肠道后,引发炎症反应,导致肠道蠕动加快,出现腹泻表现。
二、腹痛
1.疼痛部位与性质:腹痛部位多在上腹部、脐周等区域。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绞痛等。隐痛是较为轻微的持续疼痛,可能是胃肠道炎症引起的黏膜轻度刺激及蠕动紊乱所致;胀痛是一种胀满样疼痛,与肠道内气体积聚、胃肠蠕动功能失调有关;绞痛则较为剧烈,多是由于肠道痉挛引起,炎症刺激导致肠道平滑肌痉挛收缩,从而引发剧烈腹痛,例如细菌释放的毒素刺激肠道平滑肌,使其强烈收缩就可出现绞痛。不同性别在腹痛表现上一般无明显特异性差异,但女性若在经期发生急性肠胃炎,可能会使腹痛症状与经期腹痛相混淆,需注意鉴别。
2.与病情严重程度关系:一般来说,腹痛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有一定关联,若腹痛剧烈且持续不缓解,往往提示炎症较严重,可能存在肠道黏膜较严重的损伤、感染扩散等情况;而腹痛相对较轻,可能炎症处于相对较轻的阶段,但也不能仅通过腹痛程度完全判断病情,还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评估。
三、恶心呕吐
1.发生机制:胃肠道受到炎症刺激后,会引起胃肠蠕动紊乱和神经反射异常,从而导致恶心呕吐。炎症介质的释放会刺激胃肠道的感受器,通过神经传导引起恶心感觉,进而引发呕吐动作,将胃内的内容物排出体外。儿童由于其胃肠道发育尚不完善,对炎症刺激更敏感,更容易出现频繁的恶心呕吐,且呕吐可能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需特别关注。
2.呕吐物特点:呕吐物早期多为胃内容物,若病情进一步发展,可能会出现含有胆汁的呕吐物,这是因为胃肠道梗阻或炎症累及十二指肠等部位,导致胆汁反流进入胃内并随呕吐排出;严重时呕吐物可能呈咖啡样,提示胃内有少量出血,血液在胃内经过胃酸作用后变为咖啡样物质。
四、发热
1.发热程度与原因:部分急性肠胃炎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在37.5℃-39℃左右,甚至更高。发热是机体对病原体感染的一种免疫反应,病原体侵入胃肠道后,刺激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炎性因子释放,从而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出现发热。不同年龄人群发热表现有所不同,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时可能更容易出现体温波动较大的情况,且婴幼儿发热可能还会伴有精神萎靡等表现,需要及时监测体温变化。
2.与感染类型关系: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往往更容易出现发热,因为细菌在体内繁殖过程中会产生更多的致热物质,引发较明显的发热反应;而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肠胃炎发热相对较轻,体温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但也有例外情况,需结合具体病原体检测来明确。
五、脱水相关表现
1.轻度脱水:患者可出现口渴、尿量减少等表现。这是因为机体丢失水分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引起口渴感;同时肾脏为了保留水分,会减少尿液生成,导致尿量减少。儿童轻度脱水时可能会表现为前囟稍凹陷、皮肤弹性稍差等。
2.中度脱水:除了口渴、尿量明显减少外,还可出现眼窝凹陷、皮肤弹性减退、精神萎靡等表现。眼窝凹陷是由于眼眶内组织水分减少所致;皮肤弹性减退是因为皮下组织水分丢失,皮肤弹性变差;精神萎靡是由于机体脱水导致血容量不足,影响脑部供血供氧等。
3.重度脱水:患者可出现烦躁不安、甚至昏迷、无尿、四肢厥冷等严重表现。重度脱水时血容量严重不足,会导致循环衰竭,出现四肢厥冷;脑部供血严重不足可引起烦躁不安、昏迷等神经系统症状;肾脏几乎无血流灌注则表现为无尿。不同年龄人群重度脱水的表现差异较大,儿童重度脱水时病情进展迅速,需紧急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