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转子间骨折怎么办
股骨转子间骨折需通过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诊断,治疗分非手术(牵引、康复)和手术(内固定、人工关节置换),术后需护理与康复,预后与骨折类型、治疗、年龄等相关,要定期随访。
一、诊断评估
1.临床表现: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多有外伤史,伤后髋部疼痛、肿胀、压痛明显,下肢活动受限,可出现短缩、外旋畸形,外旋角度常大于股骨颈骨折的45°-60°。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因身体状况有差异,例如老年患者可能因骨质疏松等因素,骨折后症状相对更易被忽视,但疼痛等表现仍存在;年轻患者多因高能量损伤导致骨折,畸形等表现可能更典型。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吸烟、酗酒等可能影响骨折愈合,有相关病史者需格外关注。
2.影像学检查:X线是首选检查方法,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如顺转子间型、逆转子间型等)。对于不典型或复杂骨折,CT及三维重建有助于更清晰地了解骨折细节,如骨折块的移位情况、关节面是否受累等,从而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准确依据。
二、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
牵引治疗:适用于无明显移位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皮肤牵引或骨牵引可维持骨折复位,减轻疼痛,促进骨折愈合。皮肤牵引适用于年龄较小、皮肤条件较好的患者等;骨牵引则适用于骨折移位明显等情况。牵引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肢血运、感觉等情况,不同年龄患者牵引重量等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例如儿童牵引重量相对较轻。
康复治疗:在牵引期间及骨折愈合过程中,需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包括肌肉收缩锻炼、关节活动度训练等,以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促进患肢功能恢复。不同年龄患者康复训练的强度和方式有所不同,老年患者康复训练需更注重安全性和循序渐进,儿童患者则要根据其生长发育特点制定合适的康复计划。
2.手术治疗
内固定手术:对于有手术指征的患者,内固定手术是常用治疗方法。如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动力髁螺钉(DCS)等内固定装置,可恢复骨折的解剖复位,提供稳定的固定,利于早期活动。手术的选择需根据骨折的类型、患者的身体状况等综合考虑,不同类型骨折内固定物的选择有差异,例如顺转子间型骨折多可选用DHS内固定。
人工关节置换术:对于高龄、骨质疏松严重、骨折不稳定且预计骨折愈合困难或康复后功能恢复不佳的患者,可考虑人工关节置换术,如人工股骨头置换或全髋关节置换术。该手术能使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减少卧床并发症,但需充分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如心肺功能等,以确定是否能耐受手术。
三、术后护理与康复
1.术后护理
一般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情况等,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预防感染。对于不同年龄患者,护理重点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要注意其皮肤护理及牵引装置的固定情况,老年患者要关注其心肺功能及压疮预防等。
并发症预防: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采用弹力袜、气压治疗等方法;预防肺部感染,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等。不同年龄患者并发症预防措施的侧重点不同,如儿童患者肺部感染预防要注重呼吸道管理,老年患者则需更强调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2.康复训练
早期康复:术后早期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踝关节屈伸等锻炼,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早期康复训练要根据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恢复情况逐步开展,年龄较小患者的康复训练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确保安全有效。
中期康复:随着骨折的愈合,逐步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和负重训练。负重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X线等检查结果判断骨折愈合情况后再逐步增加负重程度,不同年龄患者的负重进展速度不同,老年患者可能相对较慢。
后期康复:骨折愈合后,进行全面的功能康复训练,包括步态训练、平衡训练等,以恢复患肢的正常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后期康复训练要结合患者的日常生活需求进行个性化制定,考虑不同年龄患者的生活方式差异,如年轻患者可能需要恢复到较高的运动水平,而老年患者则更注重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
四、预后与随访
1.预后情况:骨折的预后与骨折的类型、治疗方法、患者的年龄及全身状况等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及时有效的治疗可使大多数患者获得较好的功能恢复,但老年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障碍风险。例如,稳定型骨折经恰当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而不稳定型骨折预后可能较差。
2.随访要求:定期进行随访,通过X线等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内固定物位置等。随访时间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而定,一般在术后1、3、6、12个月等时间点进行随访,之后可根据情况适当延长随访间隔。不同年龄患者的随访频率和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因生长发育特点,随访要关注骨折愈合对骨骼发育的影响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