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瘢痕疙瘩
瘢痕疙瘩是皮肤损伤后胶原纤维过度增生形成的良性肿块,去除方法多样且不同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去除方法包括手术治疗,常需结合术后放疗、注射激素等降低复发率;放射治疗抑制成纤维细胞和胶原蛋白合成,分术前、术后及单纯放疗,要严控剂量范围;药物治疗有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5氟尿嘧啶等,外用硅酮类产品;激光治疗分剥脱性和非剥脱性,需多次进行;冷冻治疗适用于小瘢痕疙瘩。儿童皮肤嫩、耐受性差,选损伤小方式;孕妇避免用影响胎儿的方法,可外用硅酮类;老年人愈合能力弱,评估风险后选方法;糖尿病患者先控血糖,瘢痕体质人群采用联合治疗并长期随访。
一、瘢痕疙瘩概述
瘢痕疙瘩是皮肤损伤愈合过程中,胶原合成代谢机能失去正常的约束控制,持续处于亢进状态,以致胶原纤维过度增生的结果,又称为结缔组织增生症,在中医上称为蟹足肿或巨痕症,表现为隆出正常皮肤,形状不一,色红、质硬的良性肿块。
二、去除瘢痕疙瘩的方法
1.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较为常见的方法,适用于较大的瘢痕疙瘩。但单纯手术切除复发率较高,可达45%-100%。因此,常需结合其他治疗方式,如术后联合放射治疗、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等,以降低复发风险。例如一项研究对手术联合术后放疗治疗瘢痕疙瘩的患者随访发现,复发率显著低于单纯手术治疗。手术时机选择很关键,对于有炎症的瘢痕疙瘩,需先控制炎症后再行手术。
2.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通过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蛋白的合成来治疗瘢痕疙瘩。可分为术前放疗、术后放疗及单纯放疗。术后放疗一般在术后24小时内开始,效果较好。低剂量、多次分割照射方案较为常用,能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减少不良反应。如一项多中心研究表明,术后联合放疗可使瘢痕疙瘩复发率降低至20%左右。不过,放疗可能导致局部皮肤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需严格把控放疗剂量和范围。
3.药物治疗
局部注射药物:糖皮质激素是最常用的局部注射药物,如曲安奈德等,可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蛋白的合成,减轻炎症反应。一般每1-2周注射1次,根据瘢痕疙瘩大小和反应调整注射次数。但长期大量使用可能引起局部皮肤萎缩、色素减退等不良反应。另外,5-氟尿嘧啶也可用于局部注射,常与糖皮质激素联合使用,能提高疗效,降低复发率。
外用药物:硅酮类凝胶或贴剂是常用的外用药物,通过在瘢痕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减少水分蒸发,抑制成纤维细胞活性。建议在伤口愈合后尽早使用,持续使用至少3-6个月,能有效预防和减轻瘢痕增生。研究显示,正确使用硅酮类产品可使瘢痕厚度、硬度等得到改善。
4.激光治疗
激光治疗主要包括剥脱性激光和非剥脱性激光。剥脱性激光如二氧化碳激光,可直接气化瘢痕组织,改善瘢痕外观,但术后恢复时间较长,有感染、色素沉着等风险。非剥脱性激光如脉冲染料激光,主要针对瘢痕内血管,减少瘢痕血供,抑制瘢痕增生,不良反应相对较少。激光治疗一般需多次进行,每次间隔1-3个月,具体方案根据瘢痕情况制定。
5.冷冻治疗
冷冻治疗是利用低温使瘢痕组织坏死、脱落。适用于较小的瘢痕疙瘩。常用制冷剂为液氮,治疗时需注意控制冷冻时间和深度,避免过度损伤正常组织。可能出现水疱、色素沉着或减退等不良反应,一般需多次治疗,每次间隔2-4周。
三、不同人群去除瘢痕疙瘩的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皮肤较薄嫩,对治疗的耐受性较差。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优先考虑对皮肤损伤较小的方式,如外用硅酮类产品。如需进行手术、放疗或激光治疗等,需严格把控治疗剂量和范围,密切观察不良反应。由于儿童依从性较差,家长需协助做好治疗后的护理工作,如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搔抓等。
2.孕妇
孕妇应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有潜在影响的治疗方法,如放射治疗、部分药物治疗(如5-氟尿嘧啶等)。外用硅酮类产品相对安全,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于较大且影响生活的瘢痕疙瘩,可考虑在分娩后进行进一步治疗。
3.老年人
老年人皮肤弹性差、愈合能力弱,手术治疗后恢复时间可能较长,且感染等并发症风险相对较高。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综合评估身体状况和治疗风险。如选择药物治疗,需注意药物不良反应对老年人身体的影响,定期进行相关检查。
4.有基础疾病人群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手术、激光等治疗后伤口愈合缓慢,感染风险增加。因此,在治疗前需将血糖控制在理想水平,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血糖,加强伤口护理,预防感染。
瘢痕体质人群:本身属于瘢痕体质,治疗后复发风险相对较高。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更加谨慎,多采用联合治疗方案,如手术联合放疗、药物注射等,治疗后需长期随访观察,及时发现复发迹象并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