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压疮的护理措施
为预防压疮等皮肤相关问题,需从多方面进行管理。包括定期全面评估皮肤,动态监测相关影响因素;合理进行体位管理,定期翻身并使用辅助设备;做好皮肤清洁与保护,选择合适方式和用品;提供均衡营养并评估干预;合理使用医疗器械并配合皮肤护理;保持床铺清洁干燥,控制室温与湿度。
一、评估与监测
1.皮肤评估:定期(一般至少每班)对患者皮肤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皮肤的颜色、温度、湿度、完整性(有无破损、发红、水疱等)。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期卧床、营养不良、水肿、使用医疗器械等患者)需更频繁评估。例如,使用Braden评分量表等工具进行风险评估,根据评分结果确定护理措施的重点和强度。年龄方面,老年人皮肤屏障功能减退,更易发生压疮,需格外细致评估;对于儿童,要关注其皮肤娇嫩程度及活动受限情况对皮肤的影响。
2.风险监测:动态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营养状况、活动能力等可能影响压疮发生的因素。如营养不良患者蛋白质合成减少,皮肤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压疮;长期卧床且活动完全受限的患者,局部皮肤持续受压时间长,是压疮高危人群。
二、体位管理
1.定期翻身:根据患者情况制定翻身计划,一般每2-3小时翻身一次,病情允许时可缩短至每1-2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应避免拖、拉、推等动作,防止擦伤皮肤。对于儿童,要注意翻身的力度和姿势,避免对其娇嫩的皮肤造成损伤;老年人骨骼相对脆弱,翻身时动作要轻柔缓慢。翻身可采用仰卧位、侧卧位交替的方式,侧卧时角度一般不超过30°,并在患者背部、臀部等易受压部位放置软枕或气垫等支撑物,减轻局部压力。
2.体位变换技巧:对于不能自主翻身的患者,可使用翻身辅助设备,如翻身床、气垫床等。气垫床通过交替充气和放气,使患者身体不同部位轮流减压;翻身床则可以根据需要调整患者体位,更好地分散压力。在体位变换过程中,要确保患者的肢体处于功能位,防止关节畸形。
三、皮肤清洁与保护
1.皮肤清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清洁方式和清洁用品。一般使用温水清洁皮肤,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肥皂等清洁剂。对于大便失禁、小便失禁的患者,要及时清洗会阴部和臀部,可使用皮肤保护剂或屏障乳膏,减少排泄物对皮肤的刺激。儿童皮肤更敏感,清洁时要选用温和的儿童专用清洁产品;老年人皮肤干燥,清洁后可适当使用润肤霜,但要注意避免涂抹在破损皮肤上。
2.皮肤保护:对于易受压部位,可使用减压贴、水胶体敷料等进行保护。减压贴具有良好的减压和隔离作用,能有效减轻局部压力;水胶体敷料可以吸收渗出液,保持创面湿润,促进愈合。在使用皮肤保护用品时,要确保粘贴牢固且不影响皮肤的血液循环。
四、营养支持
1.均衡饮食:为患者提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均衡饮食,以增强皮肤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蛋白质是皮肤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生素C、维生素E等具有抗氧化作用,有助于维持皮肤的健康。对于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可通过鼻饲或胃肠外营养等方式保证营养供给。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需注意饮食的易消化性;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的需求更高,要确保营养摄入满足其生长需求。
2.营养评估与干预: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如体重、白蛋白水平等。对于营养不良的患者,及时与营养师沟通,制定个性化的营养干预方案。例如,对于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的患者,增加优质蛋白质的摄入,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
五、医疗器械使用管理
1.合理使用医疗器械:正确使用医疗器械,如尿管、吸氧管、胃管等,避免因医疗器械固定不当导致局部皮肤长期受压。定期检查医疗器械周围皮肤的情况,调整固定位置,减轻对皮肤的压力。对于使用石膏固定的患者,要密切观察肢体远端的血液循环和皮肤情况,防止因石膏过紧或固定不当引起压疮。儿童使用医疗器械时,要选择合适的型号,并密切关注皮肤反应。
2.皮肤护理配合:在医疗器械使用期间,加强对相关部位皮肤的护理。例如,使用尿管时,保持会阴部清洁干燥,定期更换尿袋;使用吸氧管时,注意调整吸氧管的位置,避免对耳部、面部皮肤造成压迫。
六、环境管理
1.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定期更换床单、被套,保持床铺整洁。对于出汗较多的患者,及时更换汗湿的衣物和床单,防止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环境中。儿童的床铺要更频繁更换,保持清洁卫生;老年人皮肤分泌功能减退,容易出汗,要注意及时更换床单。
2.控制室温与湿度:保持病房内适宜的温度(一般22-24℃)和湿度(一般50%-60%),避免过冷或过热、过干或过湿对皮肤造成不良影响。温度过高会使患者出汗增多,皮肤潮湿;温度过低会导致血管收缩,影响局部血液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