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尾周围脓肿怎么回事
阑尾周围脓肿是急性阑尾炎未及时有效治疗后阑尾周围被大网膜及肠管包裹形成的脓肿,发病与阑尾炎症进展、细菌感染有关,临床表现有腹痛、发热、胃肠道症状及右下腹压痛性包块,可通过B超、CT等检查诊断,治疗有保守和手术方式,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女性及特殊病史人群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发病原因
1.阑尾炎症进展:当阑尾发生急性炎症时,如果患者自身抵抗力相对较弱,或者就诊不及时,阑尾的炎症不能得到及时控制,炎症继续发展,阑尾周围的渗出物等聚集,周围的肠管、大网膜等组织会向阑尾部位靠拢并包裹,从而形成脓肿。例如,一些患者在出现阑尾疼痛等症状后没有重视,没有及时就医,导致阑尾炎症进一步加重并形成脓肿。
2.细菌感染因素:阑尾内部存在大量细菌,主要是肠道常驻菌,如大肠杆菌、厌氧菌等。当阑尾发生炎症时,细菌感染扩散,在阑尾周围形成感染灶,随着炎症的发展,感染灶逐渐局限形成脓肿。
二、临床表现
1.症状
腹痛:患者多有右下腹疼痛病史,之后疼痛可能相对局限,疼痛程度较急性阑尾炎初期可能有所变化,一般为持续性隐痛或胀痛,且疼痛部位相对固定在右下腹阑尾所在区域附近。例如,有的患者会感觉右下腹有持续的不适,活动或改变体位时疼痛可能略有加重。
发热:多数患者会出现发热症状,体温一般在38℃左右,也有部分患者体温可更高。这是因为局部感染引起的全身反应,机体免疫系统被激活来对抗感染。
胃肠道症状:可能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这与炎症刺激胃肠道有关。
2.体征:右下腹可触及压痛性包块,包块边界可能不太清晰,质地相对较韧,有一定压痛。医生进行体格检查时可发现右下腹的异常包块及相应的压痛表现。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右下腹的液性暗区,以及周围肠管和大网膜与阑尾周围组织粘连的情况,能初步判断脓肿的大小、位置等。例如,通过B超可以清晰看到阑尾周围有包裹的液性区域,周围组织有粘连表现。
CT检查:对于阑尾周围脓肿的诊断更具准确性,能更清晰地显示脓肿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包括脓肿的具体范围、与肠管等结构的毗邻情况等。比如,CT可以明确脓肿是否压迫周围肠管,以及脓肿的大小是几厘米等具体信息。
四、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抗感染治疗: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一般需要静脉应用抗生素,以控制阑尾周围及脓肿内的感染。例如,可选用针对大肠杆菌、厌氧菌等有效的抗生素。
支持治疗:包括补充水分、维持电解质平衡等,保证患者机体处于良好的生理状态,利于感染的控制和身体的恢复。
观察病情: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各项检查指标的变化,如体温、血常规等,评估治疗效果。如果脓肿没有进一步增大,患者症状逐渐缓解,可继续保守治疗。
2.手术治疗
时机选择: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脓肿持续增大,或者患者出现感染中毒症状加重等情况,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一般在脓肿形成4-6周后,可根据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脓肿,或者后期再考虑切除阑尾等手术。例如,当脓肿经过一段时间保守治疗后没有缩小反而增大,或者患者出现高热不退等严重感染表现时,应及时手术。
五、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患阑尾周围脓肿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因为儿童的机体抵抗力相对较弱,炎症反应可能更剧烈。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儿童的精神状态、体温等变化,一旦有异常情况需及时调整治疗方案。而且儿童在用药方面需要特别谨慎,要根据体重等因素严格掌握药物的使用,但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的合适时机,如在脓肿较小时尝试保守治疗等。
2.老年人:老年人患阑尾周围脓肿时,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例如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血糖水平以利于感染的控制;心血管疾病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考虑手术等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等。同时,老年人的机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差,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3.女性:女性患者在诊断和治疗阑尾周围脓肿时,要考虑到月经周期等因素对病情观察的影响。此外,在手术治疗后要注意女性生殖系统相关的护理等,但总体治疗原则与其他人群基本一致,主要是围绕控制感染、处理脓肿等进行。
4.特殊病史人群:对于有腹部手术史等特殊病史的人群,患阑尾周围脓肿时,在诊断上可能需要更仔细地鉴别诊断,因为腹部手术史可能导致腹腔内粘连等情况,影响影像学检查的判断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既往手术对腹腔内解剖结构的改变等因素,选择更安全合适的治疗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