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脱性骨折和骨折的区别
骨折包括一般骨折和撕脱性骨折,损伤机制、好发部位、临床表现与诊断、治疗原则各有不同,儿童、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等不同人群发生骨折时特点及应对有差异,一般骨折有复位、固定、康复治疗原则,撕脱性骨折据情况选择保守或手术治疗,不同人群治疗康复需考虑各自特点。
一、定义与损伤机制
骨折:是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可由创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骨骼疾病(如骨质疏松、骨肿瘤等)等多种原因引起,骨折的损伤机制较为宽泛,包括直接暴力(外力直接作用于骨骼导致骨折)、间接暴力(通过传导、杠杆、旋转等力量使远处骨骼发生骨折)、积累性劳损(长期、反复、轻微的外力作用于骨骼,如运动员长期训练可导致疲劳骨折)等。
撕脱性骨折:属于骨折的一种特殊类型,是由于肌肉或韧带突然猛烈收缩,使肌肉、肌腱附着处的骨皮质被拉断而引起的骨折。常见于运动损伤,例如在剧烈运动中,肌肉快速收缩可能导致骨骼的相应附着点发生撕脱性骨折,像足球运动员急停、变向时,股四头肌猛烈收缩可能导致髌骨撕脱性骨折;也可见于日常生活中,如突然摔倒时肌肉的不协调收缩等情况。
二、好发部位
骨折:全身骨骼均可发生骨折,不同类型的骨折好发部位有差异,例如创伤性骨折好发于受外力作用明显的部位,如四肢长骨、骨盆等;病理性骨折好发于本身有骨骼疾病的部位,如骨质疏松患者好发于椎体、髋部等。
撕脱性骨折:好发于肌肉、韧带附着的骨骼部位,常见的有膝关节的髌骨(股四头肌肌腱附着处)、踝关节的外踝(腓骨短肌附着处)、肩关节的肱骨大结节(肩袖肌腱附着处)等部位。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
骨折:一般表现为受伤部位疼痛、肿胀、畸形、异常活动(反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等。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以X线为主,可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等,必要时可进行CT、MRI检查进一步评估骨折周围软组织等情况。
撕脱性骨折:临床表现与骨折类似,但由于是肌肉或韧带牵拉引起,局部可能有相应肌肉、韧带附着处的明显疼痛、压痛,例如髌骨撕脱性骨折时,髌骨周围尤其是股四头肌附着处压痛明显。诊断同样依赖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X线可发现较小的撕脱骨折块,对于一些隐匿性撕脱性骨折,CT或MRI检查更有助于明确诊断,MRI还可以评估周围肌肉、韧带损伤情况。
四、治疗原则
骨折:治疗原则包括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复位是将移位的骨折端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关系,有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等方法;固定分为外固定(如石膏、支具固定)和内固定(如钢板、螺钉等固定);康复治疗是在骨折固定后进行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和恢复肢体功能。
撕脱性骨折:治疗需根据撕脱骨折块的大小、移位情况等决定。如果撕脱骨折块较小且无明显移位,可采用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等;如果撕脱骨折块较大且移位明显,通常需要手术治疗,通过手术将撕脱的骨折块复位并固定,以恢复骨骼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促进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复。
五、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儿童:儿童骨骼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撕脱性骨折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由于儿童骨骼的可塑性等特点,在治疗上可能更倾向于保守治疗为主,如较小的撕脱骨折块可通过石膏等外固定,且儿童骨折愈合相对较快,但仍需密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和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因为儿童在生长过程中可能会有一定的自我矫正,但也需防止出现畸形等情况。对于普通骨折,儿童也需要及时复位固定,康复期要注意保证营养,促进骨折愈合,同时家长要监督儿童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但要避免过度活动。
青少年:青少年活动量较大,运动损伤导致撕脱性骨折相对较多,在治疗撕脱性骨折时,根据损伤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康复过程中要注重运动技能的恢复和预防再次损伤。对于普通骨折,青少年愈合能力较强,但也需要规范治疗和康复,以恢复正常的肢体功能,在生活和运动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再次受伤。
成年人:成年人撕脱性骨折和骨折的治疗主要根据具体病情进行,成年人骨折愈合相对儿童较慢,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营养均衡,保证骨折愈合所需的物质。对于撕脱性骨折,手术或保守治疗后都需要进行规范的康复训练,以恢复受伤部位的功能。成年人在工作和生活中要注意保护骨骼,避免外伤等情况发生。
老年人:老年人常伴有骨质疏松等疾病,更容易发生骨折,无论是普通骨折还是撕脱性骨折,治疗相对复杂。在治疗骨折时要考虑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可能需要更谨慎地选择治疗方案,如对于一些稳定性骨折可考虑保守治疗,但要注意预防长期卧床并发症;对于需要手术的骨折,要评估手术风险。在康复过程中要加强营养支持,预防骨质疏松进一步加重,同时要注意避免再次跌倒等情况发生,因为老年人再次骨折的风险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