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心慌的原因引起的
心悸心慌可由生理性、病理性及其他因素引起。生理性因素包括剧烈运动、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恐惧、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咖啡;病理性因素有心血管系统疾病(心律失常、冠心病、心力衰竭)、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胸)、其他系统疾病(贫血、感染);其他因素包含药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如某些药物副作用、高温或高原环境等都可能导致心悸心慌。
一、生理性因素
1.剧烈运动:当进行剧烈运动时,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能量,心脏会加快跳动来满足需求,从而导致心悸心慌。例如进行高强度的跑步、跳绳等运动后,很多人会出现短暂的心悸心慌症状,这是因为运动使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等激素,刺激心脏加速搏动,一般在休息片刻后可缓解。
2.精神过度紧张、焦虑、恐惧:长期处于精神高度紧张状态,如面临重要考试、重大工作压力事件等,会引发交感神经兴奋,使得心跳加快,出现心悸心慌。比如即将参加重要演讲前,很多人会感觉心跳明显加快,这是因为情绪的波动通过神经调节影响了心脏的节律。
3.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咖啡:烟草中的尼古丁、酒精、浓茶和咖啡中的咖啡因等成分具有兴奋交感神经的作用,会刺激心脏,导致心跳加快,引发心悸心慌。例如短时间内大量饮用咖啡后,可能会很快出现心悸的感觉,这是因为咖啡因阻断了腺苷受体,使心脏兴奋性增加。
二、病理性因素
1.心血管系统疾病
心律失常:如窦性心动过速、房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以心房颤动为例,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心室率不规则且通常加快,患者会感到心悸、心慌,同时可能伴有胸闷、头晕等症状。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是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出现异常,导致心脏跳动的节律和频率发生改变。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狭窄或阻塞,心肌供血不足,可引起心绞痛,同时常伴有心悸心慌的症状。在心肌缺血缺氧时,心脏的自主神经调节失衡,会导致心悸的发生。例如冠心病患者在活动或情绪激动时,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就容易出现心悸心慌等不适。
心力衰竭: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心输出量减少,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患者会出现心悸心慌,还常伴有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心力衰竭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身体各器官灌注不足,神经内分泌系统会被激活,进一步影响心脏的节律和功能,导致心悸心慌。
2.内分泌系统疾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代谢亢进,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使心率加快,出现心悸心慌,还常伴有多汗、手抖、消瘦等症状。甲状腺激素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加快心率,所以甲亢患者容易出现心悸的表现。例如临床研究发现,约有超过半数的甲亢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悸症状。
低血糖:当血糖水平过低时,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肾上腺素等,导致心跳加快,出现心悸心慌,同时可伴有出汗、饥饿感、颤抖等症状。比如糖尿病患者使用降糖药物不当或未按时进食时,容易发生低血糖,进而引发心悸心慌。
3.呼吸系统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存在肺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导致机体缺氧,刺激呼吸中枢,反射性引起心率加快,出现心悸心慌。长期的慢性缺氧会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使心脏负担加重,从而导致心悸的发生。例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患者,往往会出现明显的心悸心慌伴随呼吸困难加重的情况。
气胸:气体进入胸膜腔,导致肺组织压缩,引起缺氧,刺激心脏,出现心悸心慌,同时伴有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气胸时,肺组织受压,影响气体交换,机体缺氧,通过神经反射引起心脏的反应,导致心悸心慌。比如外伤性气胸患者,在气胸发生后很快会出现心悸心慌等不适。
4.其他系统疾病
贫血: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携氧能力下降,机体缺氧,心脏代偿性加快跳动来提高氧输送,从而导致心悸心慌,还常伴有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例如重度贫血患者,心脏需要更快地搏动来满足身体对氧的需求,所以会出现明显的心悸心慌表现。
感染:如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炎,病毒直接侵袭心肌或通过免疫反应损伤心肌,导致心肌炎症,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出现心悸心慌,还可能伴有发热、乏力、胸痛等症状。临床研究表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约有相当比例会出现心悸心慌的症状。
三、其他因素
1.药物因素:某些药物的副作用可能引起心悸心慌,如一些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不当、肾上腺素类药物、阿托品等。例如使用肾上腺素类药物时,由于其兴奋心脏的作用,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心悸的不良反应。
2.环境因素:在高温环境下,人体为了散热,外周血管扩张,回心血量减少,心脏需要加快跳动来维持血压和血液循环,可能出现心悸心慌;在高原地区,由于氧气含量较低,人体缺氧,也会导致心脏代偿性加快跳动,引起心悸心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