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阑尾炎手术怎么做
急性阑尾炎的诊疗包括术前准备、手术步骤、术后处理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术前需评估患者、行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手术可选麻醉方式、选切口、探查腹腔后切除阑尾;术后要监测生命体征、处理引流管、抗感染、注意饮食与活动;儿童、老年、妊娠期患者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术前准备
1.患者评估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腹痛的起始部位、性质、程度、伴随症状等,了解既往有无腹部手术史、过敏史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需关注其特殊情况,儿童急性阑尾炎病情发展快,需更密切观察;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要综合评估手术耐受性。
进行全面体格检查,重点检查腹部体征,如麦氏点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同时评估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若患者存在发热、心率增快等感染表现,需先进行抗感染等初步处理,待病情相对稳定后再考虑手术。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是必查项目,通常可见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反映炎症反应。对于女性患者,需排除妇科疾病导致的腹痛,可能需要检查尿妊娠试验等。
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等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判断能否耐受手术,如患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需在术前采取相应纠正措施。
3.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检查对诊断急性阑尾炎有一定帮助,可发现肿大的阑尾或阑尾周围脓肿等情况,尤其适用于妊娠期、儿童等特殊人群,可避免X线辐射对胎儿或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
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腹部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阑尾的形态、周围组织情况等,有助于制定手术方案。
二、手术步骤
1.麻醉方式选择
一般可选择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对于儿童患者,全身麻醉更为常用,以保证手术过程中患者的安静配合。全身麻醉需注意儿童的气道管理等特殊要求,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等调整麻醉药物剂量。
2.切口选择
常用的切口有麦氏切口(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点处),这是急性阑尾炎手术最常用的切口。对于肥胖患者或诊断不明确需探查的患者,可能会选择右下腹经腹直肌切口等。
3.腹腔探查
进入腹腔后,首先找到阑尾,观察阑尾的位置、形态、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判断是否存在穿孔、脓肿形成等情况。如果阑尾周围有粘连,需小心分离粘连,暴露阑尾。
4.阑尾切除
处理阑尾系膜:用血管钳钳夹阑尾系膜,予以结扎或缝扎,逐步切断阑尾系膜,直至阑尾的血管完全处理,使阑尾的血供被阻断。
处理阑尾根部:在距盲肠0.5cm左右处用丝线结扎阑尾根部,然后在结扎线远侧0.5cm处切断阑尾,残端用石碳酸、酒精、生理盐水依次处理,再用荷包缝合包埋阑尾残端,荷包缝合应位于盲肠黏膜下,保证残端包埋牢固。
三、术后处理
1.一般监测
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血压、呼吸等,尤其是术后24小时内,观察有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的早期表现。
对于儿童患者,需特别注意其术后的呼吸、循环等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监测血氧饱和度。
2.引流管处理
如果术中放置了腹腔引流管,要保持引流管通畅,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一般引流管在术后2-3天,若引流液量减少、性质清亮,可考虑拔除引流管。
3.抗感染治疗
根据术中情况和患者的感染程度,合理使用抗生素。一般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1-3天,预防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对于存在阑尾穿孔、腹膜炎等严重感染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延长抗感染治疗时间。
4.饮食与活动
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后开始进食,一般先从流质饮食开始,逐渐过渡到半流质饮食、普食。儿童患者术后饮食需注意营养均衡,易于消化。
鼓励患者早期活动,尤其是术后24小时内就可在床上进行翻身、四肢活动等,术后1-2天可下床活动,促进胃肠蠕动恢复,减少肠粘连等并发症的发生,但要注意避免剧烈活动,防止伤口裂开等情况。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急性阑尾炎病情变化快,术中需更加精细操作,注意避免损伤周围组织。术后要加强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的腹部症状和体征恢复情况,由于儿童的自我表达能力有限,要注意观察其有无哭闹、腹痛等异常表现。同时,儿童的营养支持要充分,保证其生长发育的需求。
2.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术后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密切监测心脑血管功能,控制基础疾病的病情变化。在饮食方面,要根据其消化功能调整,保证足够的营养摄入,同时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用力排便导致腹压升高影响伤口愈合。
3.妊娠期患者
妊娠期急性阑尾炎手术需特别注意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麻醉方式和手术操作。手术切口应适当偏高,以减少对子宫的刺激。术后要加强对胎儿的监测,密切观察孕妇的腹痛、宫缩等情况,预防流产、早产等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