腋窝下长疙瘩疼痛怎么回事
腋窝下长疙瘩疼痛的常见原因包括淋巴结炎、皮脂腺囊肿感染、疖或痈、乳腺疾病累及腋窝、脂肪瘤、恶性肿瘤转移等,不同原因有不同成因和表现;就医时可先就诊普通外科,需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病理检查等;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有各自注意事项,儿童需重视、孕妇用药需谨慎、老年人要警惕恶性肿瘤转移等。
一、腋窝下长疙瘩疼痛的常见原因
1.淋巴结炎
成因:多由附近部位的感染引起,如上肢、胸部、背部等部位的细菌感染,细菌可经淋巴管蔓延至腋窝淋巴结,导致淋巴结发炎肿大,出现疼痛疙瘩。例如手部皮肤有伤口,细菌入侵后可能引发腋窝淋巴结炎。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生活方式上若有皮肤破损未及时处理等情况易诱发,有皮肤感染病史者风险更高。
表现:腋窝处可触及肿大淋巴结,有疼痛、压痛,质地可能偏硬,活动度相对较好,随着炎症发展,疙瘩可能增大,疼痛也可能加剧。
2.皮脂腺囊肿感染
成因:腋窝处皮脂腺分泌旺盛,若皮脂腺导管堵塞,分泌物淤积形成囊肿,当合并细菌感染时,就会出现红肿疼痛的疙瘩。青春期人群皮脂腺分泌活跃,相对更易发生,生活中不注意腋窝清洁等情况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皮脂腺囊肿病史者易复发感染。
表现:疙瘩表面可能可见皮脂腺开口的小黑点,感染时局部红肿热痛明显,疙瘩有一定张力。
3.疖或痈
成因:由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单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疖,多个疖融合成痈。腋窝皮肤多汗、搔抓等导致皮肤破损时易受细菌感染,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糖尿病患者等免疫力较低人群更易患病,生活中不注意皮肤卫生易诱发。
表现:疖表现为单个红肿热痛的小结节,逐渐肿大,顶部有黄白色脓点;痈则是较大范围的红肿疼痛区域,皮肤紧张,有多个脓头。
4.乳腺疾病累及腋窝
成因:女性的乳腺炎、乳腺肿瘤等疾病可能累及腋窝淋巴结。例如哺乳期乳腺炎,炎症可扩散至腋窝淋巴结;乳腺癌时癌细胞可转移至腋窝淋巴结。女性相对更易涉及此类情况,有乳腺疾病病史或乳腺癌家族史者风险增加,哺乳期女性因乳腺易感染也需关注。
表现:除腋窝疙瘩疼痛外,若为乳腺炎还可能有乳房红肿热痛、发热等表现;若为乳腺肿瘤则可能伴有乳房肿块等其他表现。
5.脂肪瘤
成因:由脂肪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一般病因不明确,可能与遗传、脂肪代谢异常等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生活方式对其影响相对较小,有家族脂肪瘤病史者可能更易出现。
表现:腋窝处可触及质地柔软、边界清楚、活动度好的疙瘩,一般无明显疼痛,但若压迫周围组织或发生退变等情况可能出现疼痛。
6.恶性肿瘤转移
成因: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腋窝淋巴结,如肺癌、胃癌、乳腺癌等转移至腋窝淋巴结。有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病史者需高度警惕,年龄较大、有肿瘤家族史等人群风险相对较高。
表现:腋窝疙瘩质地硬,活动度差,可能逐渐增大,疼痛情况因转移情况而异,可能伴有原发病的相关表现,如肺癌可能有咳嗽、咯血等表现。
二、就医建议
1.就诊科室:可首先就诊于普通外科,医生会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初步判断疙瘩的性质等情况。若怀疑乳腺疾病累及,可能需转至乳腺外科;若考虑恶性肿瘤转移等情况,可能还会涉及肿瘤内科等相关科室。
2.检查项目
体格检查:医生会触摸腋窝疙瘩的大小、质地、活动度、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等情况,同时检查身体其他部位有无感染灶等。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可了解白细胞等炎症指标情况,判断是否有感染存在;若怀疑肿瘤转移,可能会进行肿瘤标志物等检查,但肿瘤标志物检查特异性不高,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可清晰显示腋窝疙瘩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等,有助于判断是囊性还是实性等情况;对于怀疑恶性肿瘤转移等情况,可能还会进行CT、MRI等检查,进一步明确病变情况。
病理检查:是明确疙瘩性质的金标准,可通过穿刺活检或切除活检获取组织进行病理分析,判断是炎症性、良性肿瘤还是恶性肿瘤等。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腋窝下长疙瘩疼痛需特别重视,儿童表达可能不清晰,家长要密切观察疙瘩变化情况。儿童出现此类情况感染性疾病相对更常见,如淋巴结炎等,要注意有无发热、局部皮肤表现等,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因为儿童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可能进展较快。
2.孕妇:孕妇腋窝下长疙瘩疼痛需谨慎处理,用药等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首先要明确病因,若为感染性疾病,需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和治疗方法。如超声检查相对安全,若为良性病变,可在产后根据情况进一步处理;若考虑特殊情况,需多学科会诊,综合评估孕妇和胎儿的情况。
3.老年人:老年人腋窝下长疙瘩疼痛要警惕恶性肿瘤转移等情况,老年人免疫力相对下降,疾病表现可能不典型。要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有无其他部位的不适等情况,及时进行全面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潜在的严重疾病,及时进行相应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