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疼痛是什么原因
肠道疼痛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病毒感染(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儿童更易感)、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饮食不卫生增加风险)、自身疾病(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肠道息肉)、肠道梗阻(机械性肠梗阻如肠道粘连、肿瘤、肠套叠,动力性肠梗阻如腹部手术、腹膜炎)及其他(肠道痉挛、食物不耐受),不同原因有不同特点及影响。
一、肠道感染相关原因
(一)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及感染途径: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儿童是主要易感人群,常引起婴幼儿腹泻,导致肠道疼痛。诺如病毒也可通过污染的食物、水等传播,感染后会引起肠道炎症,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科学研究表明,轮状病毒感染后,肠道黏膜会受到损伤,引发炎症反应,刺激肠道神经,导致疼痛。
2.年龄影响: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相比成人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引发肠道疼痛。例如,婴幼儿感染轮状病毒的概率较高,且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因为其肠道功能相对脆弱,病毒感染后肠道的应激反应更强烈。
(二)细菌感染
1.常见细菌及致病机制: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是常见的引起肠道细菌感染的病原体。大肠杆菌可产生毒素,损伤肠道上皮细胞,引起肠道炎症,导致腹痛。沙门氏菌感染后会在肠道内繁殖,引发肠道的免疫反应,造成肠道黏膜的炎症、水肿,从而出现肠道疼痛。例如,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是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感染的常见途径。
2.生活方式影响:不良的生活方式,如饮食不卫生(食用未洗净的蔬菜水果、变质食物等)会增加细菌感染肠道的风险。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如果卫生习惯不佳,如饭前不洗手等,更容易接触到细菌而感染肠道;成年人如果经常在外就餐,也可能因食物卫生问题引发肠道细菌感染。
二、肠道自身疾病相关原因
(一)炎症性肠病
1.克罗恩病:病因尚不明确,但可能与遗传、免疫等因素有关。肠道会出现节段性炎症,病变可累及肠道全层,导致肠道狭窄、溃疡等,从而引起肠道疼痛,疼痛多为隐痛或绞痛,可伴有腹泻、体重下降等症状。研究发现,遗传易感性在克罗恩病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2.溃疡性结肠炎: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表现为黏膜的溃疡、糜烂等。炎症刺激肠道神经导致疼痛,疼痛部位多在左下腹,常伴有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其发病与免疫失衡有关,环境因素如吸烟等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不同年龄均可发病,但青壮年相对多见。
(二)肠道息肉
1.形成及对肠道的影响:肠道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突出的赘生物,其形成可能与遗传、慢性炎症刺激等因素有关。较小的息肉可能无明显症状,但较大的息肉可能会引起肠道梗阻、肠道出血,还可能刺激肠道,导致肠道疼痛,疼痛多为隐痛,位置与息肉所在肠道部位相关。例如,结肠息肉可能引起左下腹或右下腹的疼痛。
三、肠道梗阻相关原因
(一)机械性肠梗阻
1.原因及肠道变化:如肠道粘连、肠道肿瘤、肠套叠等均可引起机械性肠梗阻。肠道粘连多因腹部手术、腹腔炎症等引起,肠道内的内容物通过受阻,梗阻部位以上的肠道会扩张、积气积液,刺激肠道神经导致疼痛,疼痛较为剧烈,呈阵发性绞痛,同时伴有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肠套叠在儿童中相对多见,多是由于肠管蠕动功能紊乱等原因导致一段肠管套入另一段肠管,引起肠道梗阻和疼痛。
2.年龄差异:儿童肠套叠是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与儿童肠道的解剖生理特点有关,如回盲部系膜固定不完善等,容易发生肠套叠;而成年人肠道粘连导致的机械性肠梗阻相对多见,多与既往腹部手术史等有关。
(二)动力性肠梗阻
1.原因及发病机制:如腹部手术、腹膜炎等导致肠道蠕动功能紊乱引起动力性肠梗阻。肠道本身无器质性狭窄,但蠕动减弱或消失,内容物通过障碍。腹部手术可能会刺激肠道,引起暂时的肠道蠕动功能失调;腹膜炎时炎症刺激肠道,也会导致肠道动力性梗阻,出现肠道疼痛,疼痛多为胀痛,同时伴有腹胀等症状。
四、其他相关原因
(一)肠道痉挛
1.诱发因素及疼痛特点:饮食不当(如食用过多生冷食物、暴饮暴食等)、腹部着凉等均可引起肠道痉挛。肠道痉挛时肠道平滑肌强烈收缩,导致阵发性的肠道疼痛,疼痛部位不固定,可自行缓解或通过保暖、调整饮食等方式缓解。儿童由于胃肠道功能不稳定,更容易出现肠道痉挛,例如寒冷季节穿着过少导致腹部着凉后易发生肠道痉挛。
(二)食物不耐受
1.常见食物及反应机制:如乳糖不耐受,是由于肠道内缺乏乳糖酶,不能有效消化乳糖,未被消化的乳糖在肠道内被细菌发酵,产生气体等,刺激肠道引起疼痛、腹胀、腹泻等症状。还有小麦不耐受等,人体对某些食物中的成分产生免疫或非免疫反应,导致肠道不适。不同年龄人群对食物不耐受的表现可能不同,儿童如果是乳糖不耐受,可能在饮用牛奶后出现肠道不适;成年人也可能因对某些食物不耐受而出现肠道疼痛等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