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结肠炎有消化系统症状如腹泻、腹痛、腹胀等和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饮食调整、休息)、药物治疗(氨基水杨酸制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手术治疗(严重并发症时);不同人群如儿童、老年、女性及有特殊病史患者有相应注意事项,儿童要注意药物剂量等,老年要考虑基础病和药物相互作用等,女性要考虑月经等因素,特殊病史患者要告知医生病史以制定个性化方案
一、慢性结肠炎的症状
1.消化系统症状
腹泻:是慢性结肠炎常见症状,粪便多为糊状,可含黏液、脓血,腹泻频率因人而异,部分患者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这是由于肠道炎症导致肠道蠕动紊乱、吸收功能障碍等引起,炎症刺激使肠黏膜分泌增加,肠道蠕动加快,水分吸收减少,从而出现腹泻。例如,一些研究发现慢性结肠炎患者肠道炎症部位的细胞因子异常,会影响肠道的正常功能,导致腹泻发生。
腹痛:多为隐痛或胀痛,部位多在左下腹或下腹,疼痛程度不一,排便后可缓解。炎症刺激肠道神经末梢,引起肠道痉挛或肠道蠕动异常,从而产生腹痛。不同患者对疼痛的敏感程度不同,腹痛表现也有差异。
其他消化系统症状:可能出现腹胀、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症状。腹胀是因为肠道炎症导致肠道气体积聚或蠕动功能紊乱;食欲不振等是由于胃肠道功能受影响,消化吸收能力下降。
2.全身症状
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低热,少数患者可有高热。这是因为肠道炎症引发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从而出现发热。一般来说,炎症程度较重时更容易出现发热症状。
乏力:患者常感到全身乏力,精神不振。主要是由于慢性炎症消耗机体能量,营养物质吸收不良等原因导致,长期患病会使患者体力下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二、慢性结肠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
饮食调整: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油炸食品等,避免饮酒。建议食用易消化、富含营养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瘦肉、蔬菜等。合理的饮食有助于减轻肠道负担,促进肠道黏膜修复。例如,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可以促进肠道蠕动,但对于肠道炎症较明显的患者,应适当控制膳食纤维的摄入,避免加重肠道刺激。
休息:保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充足的休息有利于机体恢复,减轻肠道的负担,对于病情的控制有积极作用。尤其对于一些因劳累等因素导致病情加重的患者,充分休息是重要的基础治疗措施。
2.药物治疗
氨基水杨酸制剂:如柳氮磺吡啶等,适用于轻、中度慢性结肠炎患者。这类药物可以抑制肠道炎症反应,通过作用于肠道局部发挥抗炎作用,减少肠道黏膜的炎症渗出等。
糖皮质激素:对于氨基水杨酸制剂疗效不佳的中度、重度患者可使用,如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作用,但长期使用可能会有较多副作用,需要在医生严格评估下使用。
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等,适用于病情反复、激素依赖的患者。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来控制肠道炎症,但可能会有骨髓抑制等副作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血常规等指标。
3.手术治疗
对于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如大量出血、肠穿孔、肠梗阻经内科治疗无效等情况,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如结肠切除术等。但手术治疗是在其他治疗无效后的选择,且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和并发症。
三、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慢性结肠炎患者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应优先考虑对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在饮食调整方面,要保证营养均衡,同时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消化能力调整食物种类和质地,避免食用可能引起肠道刺激的食物。由于儿童病情变化较快,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如腹泻、腹痛等症状的变化情况,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2.老年患者
老年慢性结肠炎患者常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药物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饮食调整上要注重易消化、富含营养且易于吸收的食物,同时要注意预防便秘等情况,因为便秘可能会加重肠道负担。此外,老年患者行动相对不便,要注意休息环境的舒适,保证充足休息。
3.女性患者
女性患者在治疗慢性结肠炎时,要考虑到月经周期等因素对病情的可能影响。在药物使用方面,某些药物可能对月经有影响,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权衡利弊。同时,女性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腹部保暖,尤其是在月经期间,避免腹部受凉加重肠道不适。在心理方面,慢性结肠炎可能会影响女性的生活质量,要关注其心理状态,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
4.有特殊病史患者
对于有肠道手术史、过敏史等特殊病史的患者,在治疗慢性结肠炎时要详细告知医生相关病史,以便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例如,有肠道手术史的患者可能存在肠道粘连等情况,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避免加重肠道粘连的风险;有药物过敏史的患者要避免使用过敏药物,选择替代药物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