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有慢性或反复发作胃肠道症状、无结构性或生化异常的疾病,常见类型有功能性消化不良和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机制涉及胃肠动力异常、内脏高敏感性、脑-肠轴功能异常,诊断靠临床表现结合排除性诊断,需与相关器质性疾病鉴别,治疗包括一般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需综合多方面因素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一、功能性胃肠病的定义
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组表现为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胃肠道症状,但缺乏可解释这些症状的结构性或生化异常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
二、常见类型及表现
1.功能性消化不良
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疼痛、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等。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中青年相对常见。生活方式上,长期精神压力大、饮食不规律(如经常暴饮暴食、进食过快、高油高脂饮食等)的人群更容易罹患。病史方面,若有长期胃肠道不适未规范诊治的情况,可能增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风险。
例如,部分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上班族,饮食常常没有规律,就容易出现上腹部饱胀不适、早饱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表现。
2.肠易激综合征
典型表现为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不同性别上,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发病。年龄上,多见于中青年。生活方式中,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以及饮食中摄入过多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或进食不耐受的食物(如部分人对乳糖不耐受)等因素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相关。病史方面,若有肠道感染史,在感染恢复后可能出现肠易激综合征样症状。
比如,一位女性长期处于焦虑状态,并且经常食用辛辣食物,就可能出现腹痛、腹泻交替的肠易激综合征表现。
三、发病机制
1.胃肠动力异常
在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可能存在胃排空延迟、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失常等情况。例如,研究发现部分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胃窦收缩频率和强度异常,导致食物在胃内排空时间延长,引起上腹部饱胀等症状。在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中,也存在肠道动力的改变,如结肠传输时间异常,部分患者表现为结肠传输加快,出现腹泻;部分患者表现为结肠传输减慢,出现便秘。
2.内脏高敏感性
患者的胃肠道对扩张等刺激的敏感性增高。比如,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直肠对扩张的感知阈值降低,即使肠道内有少量气体或粪便,也会引起明显的腹痛等不适感觉。这种内脏高敏感性的机制较为复杂,可能与肠道神经系统、炎症介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3.脑-肠轴功能异常
脑-肠轴是中枢神经系统与胃肠道之间双向调节的神经-内分泌网络。精神心理因素在功能性胃肠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长期的焦虑、抑郁等情绪可通过脑-肠轴影响胃肠道的功能。例如,长期精神压力大导致大脑皮层功能紊乱,进而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分泌等功能,引发功能性胃肠病的相关症状。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主要依靠临床表现结合排除性诊断。需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特点、病程、伴随症状等。例如,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需要排除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胆囊炎等器质性疾病;对于肠易激综合征,需要排除肠道感染、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等器质性疾病。一般会进行胃镜、结肠镜、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生化检查、粪便常规等)等,以排除器质性病变。
2.鉴别诊断
与消化性溃疡鉴别:消化性溃疡常有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胃镜检查可发现溃疡病灶;而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疼痛无明显规律性。与炎症性肠病鉴别:炎症性肠病除了有肠道症状外,常有肠道黏膜的炎症、溃疡等改变,实验室检查可见炎症指标异常,结肠镜及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功能性胃肠病则无这些器质性改变。
五、治疗与管理
1.一般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对于各年龄段患者,都应建议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饮食上,要避免食用诱发症状的食物,如对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应根据个体情况避免食用乳糖、麸质等不耐受食物,同时保持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对于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群,应鼓励其通过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如运动、冥想等。
心理干预:对于存在明显精神心理因素的患者,如焦虑、抑郁的功能性胃肠病患者,可进行心理干预。例如,对于成年患者,可以推荐其接受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等;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应关注其心理状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必要时可寻求儿童心理专家的帮助。
2.药物治疗
根据不同类型的功能性胃肠病选择相应药物。例如,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伴有腹胀、早饱等症状的患者,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对于肠易激综合征伴有腹痛的患者,可使用解痉药物等,但具体药物选择需遵循循证医学依据,严格按照疾病诊断来合理选用,且在儿科患者中需格外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
总之,功能性胃肠病是一种复杂的胃肠道功能性疾病,其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诊断需排除器质性病变,治疗需综合考虑生活方式调整、心理干预和合理的药物治疗等多方面因素,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