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部脊椎疼痛是怎么回事
背部脊椎疼痛原因多样,包括肌肉骨骼因素(姿势不良、肌肉劳损、脊椎退变、外伤)和疾病因素(脊柱病变、内脏疾病牵涉痛);评估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X线、CT、MRI);应对与预防包括非药物干预(调整姿势、适度运动、物理治疗)和疾病治疗,出现持续不缓解或伴其他不适的背部脊椎疼痛应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采取相应措施。
一、背部脊椎疼痛的常见原因
(一)肌肉骨骼因素
1.姿势不良:长期伏案工作、低头看手机等不良姿势,会使背部脊椎周围的肌肉持续处于紧张状态,时间久了容易引发疼痛。例如,长时间弯腰驼背的姿势会导致脊椎两旁的竖脊肌等过度疲劳,进而产生疼痛。这种情况在办公室人群中较为常见,尤其是长期使用电脑的人群,年龄跨度较广,从年轻人到中老年人都可能因为不良姿势而出现背部脊椎疼痛。
2.肌肉劳损:过度劳累、剧烈运动等可导致背部脊椎相关肌肉劳损。比如,运动员长时间进行高强度的背部相关运动,或者体力劳动者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都容易使背部肌肉受损,引起疼痛。一般来说,有长期体力活动或运动习惯的人群发生肌肉劳损导致背部脊椎疼痛的风险相对较高。
3.脊椎退变:随着年龄的增长,脊椎会发生退变,如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等。椎间盘退变会使椎间盘的弹性和缓冲能力下降,容易引发椎间盘突出等问题,从而导致背部脊椎疼痛。这种情况在中老年人中较为普遍,年龄越大,发生脊椎退变的几率越高。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流失加快,脊椎退变的进程可能会加快,更容易出现背部脊椎疼痛。
4.外伤:背部受到外力撞击、摔倒等外伤情况,可能会导致脊椎骨折、肌肉拉伤等,进而引起疼痛。外伤导致的背部脊椎疼痛在有外伤史的人群中较为常见,例如交通事故中背部受伤的患者、运动时意外受伤的人群等。
(二)疾病因素
1.脊柱病变:
强直性脊柱炎: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脊柱,多见于青少年男性。患者会出现下背部或臀部疼痛,且呈隐匿性、缓慢进展,早晨起床时疼痛较为明显,活动后可稍有缓解。随着病情进展,脊椎活动度会逐渐受限。
脊柱结核:由结核杆菌感染脊柱引起,除了背部脊椎疼痛外,还可能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症状。儿童和青少年是脊柱结核的高发人群,有结核病史或接触史的人群需要警惕。
2.内脏疾病牵涉痛:某些内脏疾病可引起背部脊椎疼痛,如冠心病,可表现为心前区、胸骨后疼痛,同时放射至背部脊椎部位;胆囊炎、胆结石等胆道疾病,疼痛可放射至右肩部及背部脊椎区域等。不同内脏疾病引起的牵涉痛有其各自的特点,需要结合相关检查进行鉴别。
二、背部脊椎疼痛的评估与检查
(一)体格检查
医生会对患者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检查背部脊椎的外观、是否有压痛、叩击痛,检查脊椎的活动范围等。例如,检查脊椎前屈、后伸、侧弯、旋转等活动时是否受限,通过这些检查初步判断疼痛的可能原因。
(二)影像学检查
1.X线检查:可以初步观察脊椎的骨骼结构,如是否有骨质增生、骨折、脱位等情况。对于脊椎退变、骨折等问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对于早期椎间盘病变等显示不够清晰。
2.CT检查:能更清晰地显示脊椎的骨性结构,对于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等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发现X线检查难以察觉的细微病变。
3.MRI检查:对脊椎的软组织结构,如椎间盘、脊髓等显示效果较好,有助于诊断椎间盘突出、脊髓病变等情况,是评估背部脊椎病变较为常用且有效的检查方法。
三、背部脊椎疼痛的应对与预防
(一)非药物干预
1.调整姿势: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例如,坐着时应保持腰部挺直,臀部充分接触座椅,眼睛与电脑屏幕保持合适距离;站立时双肩放松,收腹挺胸。对于长期伏案工作的人群,建议定时起身活动,做一些简单的背部伸展运动。
2.适度运动:进行适当的背部肌肉锻炼,如小燕飞、五点支撑等动作,有助于增强背部肌肉力量,维持脊椎的稳定性。运动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运动导致肌肉损伤。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年轻人可以选择较为剧烈的运动来增强体质,而中老年人则更适合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
3.物理治疗:可以采用热敷、按摩等物理治疗方法缓解疼痛。热敷能够促进背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按摩可以放松背部肌肉,但要注意按摩的力度和方式,避免暴力按摩。孕妇等特殊人群进行热敷和按摩时需要特别谨慎,应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
(二)疾病治疗
如果背部脊椎疼痛是由疾病引起,如强直性脊柱炎需要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抗免疫治疗等;脊柱结核则需要进行抗结核治疗等。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不同,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总之,背部脊椎疼痛的原因较为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果出现背部脊椎疼痛且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检查,明确病因后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