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后膝关节疼痛是怎么回事
运动后膝关节疼痛常见原因有运动损伤(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肌肉拉伤)、过度使用(髌股关节综合征、肌腱炎)、膝关节退变(骨关节炎);评估与检查包括体格检查(观察外观、触摸压痛、特殊试验)和影像学检查(X线、MRI);处理分急性期(休息、冷敷、加压包扎)和缓解期(物理治疗、康复训练);预防要运动前充分热身、合理安排运动强度时间、选合适场地装备、纠正不良运动姿势。
一、运动后膝关节疼痛的常见原因
1.运动损伤
半月板损伤:运动中突然的扭转、减速或加速动作可能导致半月板损伤。例如篮球、足球等运动中频繁的变向动作,半月板在膝关节内起到缓冲和稳定的作用,当受到异常应力时容易发生撕裂等损伤,从而引起疼痛,通常伴有膝关节的弹响、卡顿等症状。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发生,年轻人由于运动强度大、动作幅度大更易出现,有运动损伤病史的人群再次发生的风险更高。
韧带损伤:前交叉韧带或后交叉韧带损伤常见于运动中突然的减速、扭转或过度伸展。比如足球运动员在争顶头球后落地不稳可能导致前交叉韧带损伤,韧带损伤后膝关节稳定性受到影响,会出现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表现。性别上并无明显差异,但不同运动项目导致的韧带损伤类型可能有所不同,有膝关节既往损伤病史的人群更易再次发生韧带损伤。
肌肉拉伤:运动时肌肉的过度收缩或拉伸超过了其承受限度可引起肌肉拉伤。例如跑步时大腿肌肉突然用力过猛可能导致股四头肌拉伤,拉伤部位会出现疼痛、肿胀,严重时可摸到肌肉紧张形成的硬结。任何年龄和性别的人群都可能发生,运动前热身不充分、运动强度突然增加等情况易诱发肌肉拉伤。
2.过度使用
髌股关节综合征:长期过度使用膝关节,如长跑、爬山等运动,会使髌股关节面过度摩擦,导致髌股关节综合征。多见于经常进行跑跳类运动的人群,如田径运动员、登山爱好者等,表现为膝关节前侧疼痛,上下楼梯、蹲起时疼痛加重。年龄上中青年较为常见,长期不合理的运动方式是重要诱因。
肌腱炎:膝关节周围的肌腱,如髌腱、股四头肌肌腱等,长期反复受到摩擦、牵拉,可引发肌腱炎。比如频繁深蹲的举重运动员易出现髌腱炎,表现为肌腱附着点处疼痛、压痛。不同性别均可发生,运动强度大、运动姿势不正确的人群风险较高。
3.膝关节退变
骨关节炎:随着年龄的增长,膝关节软骨逐渐磨损退变,尤其是中老年人,易发生骨关节炎。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代谢发生变化,患骨关节炎的风险相对增加。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膝关节曾有外伤史的人群发病更早、病情更重,表现为膝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活动时可闻及摩擦音。
二、运动后膝关节疼痛的评估与检查
1.体格检查
医生会观察膝关节的外观,看是否有肿胀、畸形等情况。触摸膝关节周围,检查压痛的部位,如半月板损伤时可能在膝关节间隙有压痛,韧带损伤时相应韧带附着点有压痛等。还会进行一些特殊的试验,如半月板损伤的麦氏试验、韧带损伤的抽屉试验等。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以初步观察膝关节的骨质情况,如是否有骨质增生、骨折等。对于骨关节炎患者,X线可显示关节间隙变窄、骨质增生等表现。
磁共振成像(MRI):能更清晰地显示膝关节内部软组织结构,如半月板、韧带、滑膜等的损伤情况,是诊断运动后膝关节疼痛病因的重要检查手段,对于半月板撕裂、韧带损伤等能准确判断损伤的程度和范围。
三、运动后膝关节疼痛的处理与预防
1.急性期处理
休息:运动后出现膝关节疼痛应立即停止运动,让膝关节休息,避免进一步损伤。
冷敷:在疼痛发生后的24-48小时内,可使用冰袋对膝关节进行冷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以减轻肿胀和疼痛。冷敷时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
加压包扎:可以使用弹性绷带对膝关节进行加压包扎,有助于减轻肿胀,但包扎力度要适中,不宜过紧影响血液循环。
2.缓解期处理
物理治疗:如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方法,可促进膝关节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炎症。热敷一般在急性期过后进行,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
康复训练:在疼痛缓解后,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膝关节的屈伸练习、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力量训练等,有助于增强膝关节的稳定性,恢复膝关节功能。康复训练应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避免盲目训练导致再次损伤。
3.预防措施
运动前充分热身:运动前进行5-10分钟的热身活动,如慢跑、动态拉伸等,使膝关节周围的肌肉、韧带得到充分预热,提高关节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间: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运动。对于中老年人和有膝关节既往病史的人群,更要注意运动的适度性。
选择合适的运动场地和装备:选择平坦、合适的运动场地,穿着舒适、有良好支撑和缓冲功能的运动鞋,减少膝关节受到的冲击力。
纠正不良运动姿势: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姿势,如跑步时保持身体正直、步幅适中,避免错误姿势对膝关节造成过度应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