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怎么回事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常见类型,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药物因素、年龄和精神因素等,临床表现有腹痛、腹胀、嗳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诊断靠胃镜和幽门螺杆菌检测,治疗分一般治疗和病因治疗,大多数预后良好,不注意则可能反复发作或进展为更严重疾病,不同年龄预后有差异
一、慢性浅表性胃炎的定义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是慢性胃炎中最常见的类型。
二、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Hp)是最主要的病因之一。Hp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大量研究表明,约70%-90%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存在Hp感染。
2.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食用刺激性食物:长期摄入辛辣、过冷、过热、过于粗糙的食物,如辣椒、冰镇饮料、过烫的火锅等,会反复损伤胃黏膜,导致胃黏膜的慢性炎症。例如,长期大量食用辣椒的人群,胃黏膜受刺激的概率增加,更容易患上慢性浅表性胃炎。
暴饮暴食:暴饮暴食会使胃的负荷过重,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长,过度刺激胃黏膜,影响胃黏膜的正常修复和代谢,从而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
3.药物因素: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这类药物会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前列腺素具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其合成减少会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引发炎症。
4.其他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胃黏膜的防御和修复功能逐渐减弱,老年人患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概率相对较高。
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胃黏膜血流减少、胃酸分泌失调,进而诱发慢性浅表性胃炎。例如,长期处于高强度工作压力下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胃肠功能紊乱,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多无规律,疼痛性质多样,可为隐痛、胀痛、灼痛等。疼痛程度不一,部分患者疼痛较轻,可忍受;部分患者疼痛较为明显。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少数患者疼痛可放射至背部、胸部等部位。
2.腹胀:患者常自觉上腹部饱胀不适,尤其是在进食后,腹胀症状可能会加重。这是由于胃黏膜炎症导致胃的消化功能减弱,食物排空延迟所致。
3.嗳气:患者可频繁出现嗳气现象,感觉有气体从胃内向上涌出。主要是因为胃内气体积聚,通过食管排出体外。
4.恶心、呕吐:部分患者会出现恶心,严重时可伴有呕吐。恶心、呕吐通常与胃的消化功能紊乱、胃黏膜受刺激有关。
5.食欲不振:患者进食量减少,对食物的兴趣降低,这与胃部不适影响消化功能有关。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主要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形态、色泽、有无糜烂、出血等病变情况,并可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炎症的程度和类型。例如,在胃镜下可看到胃黏膜呈红白相间,以红为主,或可见黏膜充血、水肿、点状出血等表现。
2.幽门螺杆菌检测
尿素呼气试验:包括C-13和C-14尿素呼气试验,患者口服含有标记尿素的试剂后,检测呼出气体中标记尿素的分解产物,从而判断是否存在Hp感染。该方法无创、简便,准确性较高。
血清学检测:通过检测血清中Hp抗体来判断是否有过Hp感染,但不能区分是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调整生活方式: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都应注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例如,儿童应保证每天有足够的睡眠时间,以促进身体的生长发育和胃黏膜的修复;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同时,要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减少精神压力对胃黏膜的影响。
调整饮食:建议患者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对于儿童,要注意饮食的营养均衡,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对于老年人,要根据其消化功能适当调整饮食质地,如将食物做得细软一些,便于消化。例如,可多吃蔬菜、水果、米粥、面条等,避免食用油炸食品、咖啡、浓茶等。
2.病因治疗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治疗:如果检测出Hp感染,通常需要进行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一般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等)、铋剂(如枸橼酸铋钾等)联合两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的四联疗法,但具体药物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药物过敏史等因素综合考虑。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儿童使用抗生素需要谨慎评估,优先选择对儿童相对安全的药物,并严格遵循儿童用药剂量标准。
六、预后
大多数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和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后,预后良好。但如果患者不注意治疗和日常保养,病情可能会反复发作,少数患者可能会发展为萎缩性胃炎等其他更为严重的胃部疾病。例如,长期持续Hp感染且未得到有效根除的患者,发生病情进展的风险相对较高。同时,不同年龄的患者预后也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在及时治疗和改善生活方式后,恢复相对较快;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相对较弱,预后可能相对复杂一些,但通过规范治疗和精心护理,也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