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部疼痛是怎么回事
胃下部疼痛有多种常见原因,包括胃部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胃癌)、十二指肠疾病(如十二指肠溃疡)、肝胆胰疾病(如胆囊炎、胰腺炎);伴随呕血黑便、体重下降、黄疸等症状有不同意义;出现持续不缓解或伴报警症状需及时就医,检查项目包括胃镜、腹部超声等;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胃下部疼痛有各自注意事项。
一、常见原因
1.胃部疾病
胃炎:
病因:多种因素可引起,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饮酒、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幽门螺杆菌是常见的致病因素,它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引发炎症反应。不同年龄人群均可患病,性别差异相对不明显,但长期不良生活方式人群风险更高。
表现:患者可出现胃下部疼痛,常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通过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检测等可明确诊断。例如,相关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中,相当比例会出现胃部不适及疼痛症状。
胃溃疡
病因:主要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过多有关。长期精神紧张、饮食不规律等也可诱发。不同年龄段均可发病,生活不规律人群更易患病,性别差异无特定倾向。
表现:疼痛具有节律性,多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出现,如餐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左右,然后缓解,下次进食后再重复。还可能伴有反酸、嗳气等症状,胃镜检查是确诊的重要手段,能直接观察溃疡部位及形态等。
胃癌
病因: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幽门螺杆菌感染、遗传因素、长期食用腌制食品等。有家族胃癌病史人群风险较高,年龄较大人群相对更易发病,男性发病风险可能略高于女性,长期不健康饮食生活方式是重要诱因。
表现:胃下部疼痛可呈持续性,且逐渐加重,还可能伴有消瘦、贫血、黑便等症状。胃镜结合病理活检是诊断胃癌的金标准,早期诊断对预后至关重要。
2.十二指肠疾病
十二指肠溃疡
病因:主要由幽门螺杆菌感染引起,胃酸分泌过多也是重要因素。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的人群易患病,性别差异不显著,长期熬夜、饮食无规律人群风险增加。
表现:疼痛多在空腹时发作,如餐前或夜间,进食后可缓解,疼痛具有节律性。常伴有反酸、烧心等症状,胃镜检查可发现十二指肠球部等部位的溃疡病灶。
3.肝胆胰疾病
胆囊炎
病因:多由胆囊结石引起胆道梗阻,继发细菌感染所致。肥胖、高脂饮食人群易患,女性发病率相对略高,尤其是中年女性,年龄增长会增加患病风险。
表现:疼痛可放射至胃下部,多为右上腹疼痛,但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胃下部区域的牵涉痛,常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腹部超声检查可发现胆囊壁增厚、结石等情况。
胰腺炎
病因:胆石症、大量饮酒、暴饮暴食是常见诱因。急性胰腺炎病情较急重,慢性胰腺炎可反复发作。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发病可能略多于女性,长期酗酒人群风险极高。
表现:除了可能出现胃下部疼痛外,还可伴有剧烈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血淀粉酶、脂肪酶升高及腹部影像学检查(如CT)有助于诊断。
二、伴随症状及意义
1.伴呕血、黑便:提示可能存在上消化道出血,常见于胃溃疡、胃癌、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情况。如胃溃疡患者若溃疡侵蚀血管,可引起出血,出现呕血或黑便;胃癌患者肿瘤组织坏死出血也可导致类似表现。
2.伴体重下降:需警惕恶性肿瘤,如胃癌、胰腺癌等。因为肿瘤消耗身体能量,会导致患者体重在短时间内明显下降,尤其是胃癌患者,随着病情进展,体重下降往往较明显。
3.伴黄疸:可能与肝胆系统疾病有关,如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癌等。当胆道梗阻时,胆红素代谢异常,可出现皮肤、巩膜黄染,同时伴有胃下部区域的不适疼痛等表现。
三、就医建议
1.及时就诊情况:如果胃下部疼痛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呕血、黑便、体重明显下降、黄疸等报警症状时,应立即前往医院就诊。尤其是年龄在40岁以上,有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如长期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等)、家族肿瘤病史等高危因素的人群,更应高度重视,及时就医排查严重疾病。
2.就诊检查项目:医生通常会进行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然后可能安排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胃十二指肠黏膜情况,必要时取活检)、腹部超声(了解肝胆胰等器官情况)、血常规(了解有无贫血等)、血生化(如肝肾功能、淀粉酶等)等检查,以明确病因。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胃下部疼痛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由胃炎、寄生虫感染等引起。儿童表达可能不清晰,家长需密切观察疼痛的频率、程度、伴随症状等。若儿童出现不明原因的胃下部疼痛,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且儿童用药需特别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症状。
2.孕妇:孕妇出现胃下部疼痛需谨慎,可能与孕期激素变化、子宫增大压迫胃部等有关,但也不能排除胃部本身疾病。要详细告知医生孕期情况,医生在检查及诊断时需充分考虑孕期因素,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措施。
3.老年人:老年人胃下部疼痛原因较复杂,可能多种疾病并存。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对疼痛的感知可能不敏感,病情变化往往较快。应及时就医,全面检查,明确病因后进行针对性处理,同时要注意老年人基础疾病对病情的影响及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