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巨结肠怎么办呢
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包括临床表现如不同时期的排便、腹胀等情况及辅助检查如直肠指检、X线、直肠黏膜活检、肌电图检查等;治疗有非手术的灌肠、扩肛和手术的根治性手术;术后护理包括一般护理和肠道功能恢复观察,随访需定期复查关注生长发育等情况
一、先天性巨结肠的诊断
1.临床表现
新生儿期多表现为胎便排出延迟,生后48小时内多无胎便或仅有少量胎便排出,可伴有腹胀、呕吐。随着年龄增长,腹胀逐渐加重,便秘逐渐明显,需依靠灌肠等方法才能排便。
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临床表现有差异。婴儿期可能出现营养不良、发育迟缓等情况;儿童期除了便秘、腹胀外,还可能有腹部膨隆如鼓,可见肠型等表现。不同性别患儿在临床表现上无明显差异,但在治疗和护理时需考虑性别特点带来的一些细微差异,比如在护理操作时要尊重患儿隐私等。
生活方式方面,患儿由于长期便秘、腹胀等,可能活动量相对减少。有相关研究表明,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生长发育可能受到影响,与正常儿童相比,身高、体重增长可能偏慢,这与肠道功能异常导致营养吸收不良等因素有关。
2.辅助检查
直肠指检:是简单有效的检查方法,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直肠指检时,拔出手指后,由于近端肠管内积存大量粪便,可排出恶臭气体及大便,使腹胀缓解。
X线检查:腹部立位平片可见多个扩张的肠袢及液平面,钡剂灌肠检查是重要的诊断方法,可见典型的痉挛肠段、扩张肠段及移行段,痉挛肠段表现为狭窄,扩张肠段肠腔增宽,移行段呈漏斗状。
直肠黏膜活检:取直肠黏膜全层组织进行HE染色,可见神经节细胞缺乏,这是诊断先天性巨结肠的金标准之一。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进行直肠黏膜活检时要注意操作的精细程度,避免损伤患儿直肠黏膜。对于有病史的患儿,要结合既往检查及治疗情况来综合判断是否再次进行活检等检查。
肌电图检查:可测定直肠和肛门内括约肌的肌电活动,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内括约肌在静息期及排便时肌电活动无明显变化,可辅助诊断。
二、先天性巨结肠的治疗
1.非手术治疗
灌肠疗法:适用于轻症患儿或作为术前准备。常用生理盐水进行清洁灌肠,通过灌肠可以软化粪便,促进排便,缓解腹胀。但灌肠时要注意压力适中,避免损伤患儿肠道黏膜。对于新生儿及小婴儿,灌肠操作要轻柔,根据患儿年龄、体重等调整灌肠液量。生活方式上,在灌肠前后要注意患儿的保暖,避免因灌肠导致患儿受凉。有病史的患儿在进行灌肠治疗时,要结合既往灌肠情况,避免出现肠道损伤等并发症。
扩肛治疗:通过定期扩肛可以缓解狭窄,帮助排便。扩肛时要选择合适的扩肛器,从小号开始逐渐增大,操作要缓慢、轻柔,避免引起患儿疼痛和损伤。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扩肛的频率和扩肛器的选择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在生活方式上,扩肛治疗后要注意观察患儿的排便情况和腹部症状,如有异常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手术治疗
根治性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的主要方法,常用的术式有Swenson术、Duhamel术、Soave术等。手术的目的是切除无神经节细胞的肠段和部分扩张肠段,重建肠道的正常排便功能。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手术的耐受性不同,需要根据患儿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新生儿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手术风险相对较高,需要在术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纠正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等。儿童期患儿手术耐受性相对较好,但也需要严格评估手术指征和手术风险。在生活方式方面,术后要注意患儿的休息,逐渐增加活动量,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有病史的患儿在术后要密切随访,观察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是否有并发症发生。
三、先天性巨结肠的术后护理及随访
1.术后护理
一般护理:术后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生命体征,包括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婴幼儿要注意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术后要注意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感染。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术后的护理重点有所不同。新生儿术后要特别注意保暖,维持体温稳定。儿童期患儿要注意心理护理,缓解其术后的紧张情绪。生活方式上,术后早期要注意休息,根据患儿恢复情况逐渐调整活动量。
肠道功能恢复观察:观察患儿排便情况,术后排便逐渐恢复正常是肠道功能恢复的标志。注意观察大便的性状、次数等。如果出现排便异常,如便秘、腹泻等,要及时分析原因并进行处理。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儿,如术前有严重营养不良等情况,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可能相对较慢,需要加强营养支持,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2.随访
定期复查:术后需要定期复查,一般包括体格检查、钡剂灌肠等检查,以了解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是否有复发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复查的间隔时间可能不同。新生儿术后可能需要较短时间内复查,而儿童期患儿可以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但一般建议1-2年进行一次全面复查。在随访过程中,要关注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包括身高、体重、智力发育等,如有异常及时干预。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儿,如术前有神经节细胞缺乏范围较大等情况,随访要更加密切,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并进行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