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颞下颌关节脱位
颞下颌关节脱位是髁突滑出关节窝致不能自行复回原位的疾病,病因有创伤、关节结构异常、肌肉功能紊乱等,临床表现分急性前脱位、复发性脱位、陈旧性脱位,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手法复位及固定、手术治疗等,可通过避免张口过度、保持良好咀嚼习惯、注意面部防护、关注关节健康来预防。
一、病因
1.创伤性因素:
外力撞击:面部受到外力直接撞击,如车祸、摔倒时面部着地等,可能导致颞下颌关节脱位。例如,在交通事故中,面部受到猛烈冲击,容易使颞下颌关节的正常结构被破坏,引发脱位。
张口过度:打哈欠、大笑、长时间大张口进食(如吃大块食物)、牙科治疗时张口时间过长等,都可能使髁突过度向前运动,超出关节窝的范围,导致脱位。对于一些习惯性大张口的人群,发生脱位的风险相对较高。
2.关节结构异常:
关节囊松弛:先天性关节囊松弛,或随着年龄增长,关节囊及韧带等组织发生退变,导致关节囊松弛,关节的稳定性下降,容易发生脱位。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关节组织退变,较年轻人更易出现颞下颌关节脱位。
关节盘移位:关节盘的移位可能影响髁突的正常运动轨迹,增加脱位的可能性。一些患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患者,可能存在关节盘移位的情况,进而引发脱位。
3.肌肉功能紊乱:
咀嚼肌痉挛:精神紧张、局部炎症等因素可能导致咀嚼肌痉挛,肌肉的异常收缩可能牵拉髁突,使其脱离关节窝。例如,长期精神压力大的人,可能出现咀嚼肌痉挛,增加颞下颌关节脱位的风险。
肌肉力量不平衡:一侧咀嚼肌过于强壮或另一侧过于薄弱,可能导致关节受力不均衡,引发脱位。长期单侧咀嚼的人,容易出现这种肌肉力量不平衡的情况。
二、临床表现
1.急性前脱位:
嘴巴张开不能闭合:患者呈开口状态,不能闭口,流涎,言语不清,咀嚼和吞咽困难。
下颌中线偏向健侧,健侧后牙反牙合:由于髁突脱位,下颌中线会偏向未脱位的一侧,而健侧的后牙可能出现反牙合的情况。
耳屏前凹陷,颧弓下可触及脱位的髁突:在耳屏前方可以摸到凹陷,而在颧弓下方能够摸到脱位的髁突。
2.复发性脱位:
有多次脱位病史:患者有反复发生颞下颌关节脱位的经历,发作频率不等,有的数月发作一次,有的数周甚至数日发作一次。
发作时症状与急性前脱位相似:同样表现为嘴巴张开不能闭合,下颌中线偏移等,但每次发作的程度可能有所不同。
3.陈旧性脱位:
脱位时间超过2-3周:关节周围纤维组织增生,关节囊及韧带等组织发生粘连,复位困难。
关节局部疼痛减轻,但功能障碍明显:疼痛相对减轻,但张口受限等功能障碍情况较为严重,影响患者的进食、言语等日常活动。
三、诊断
1.体格检查:
观察面部外形:查看面部是否对称,是否存在嘴巴张开不能闭合等异常表现。
触诊:触摸耳屏前、颧弓下方等部位,感受是否有脱位的髁突。
开口度和开口型检查:测量开口度(正常开口度约3.7-4.5cm),观察开口型(正常开口型为直线型),若开口度异常或开口型偏斜,提示可能存在颞下颌关节问题。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可显示髁突与关节窝的位置关系,帮助判断是否脱位以及脱位的类型。例如,能明确髁突是否超出关节窝的正常范围。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情况,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关节的结构,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颞下颌关节脱位以及排除其他可能的病变。
四、治疗
1.复位:
手法复位:对于急性前脱位,通常采用手法复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合适的手法将脱位的髁突恢复到关节窝内。一般需要患者放松,医生通过双手拇指伸入患者口中,按压下颌磨牙,然后向后、上、内方向用力,使髁突回到关节窝。
复位后固定:复位成功后,通常需要进行固定,限制下颌的运动,一般固定2-3周,以利于关节囊及韧带等组织的修复,防止复发。固定方法可采用颅颌绷带固定等。
2.手术治疗:
对于复发性脱位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关节囊紧缩术、关节结节增高术等,通过手术来增强关节的稳定性,减少脱位的发生。
五、预防
1.避免张口过度:注意控制张口的程度,避免长时间大张口,如不要长时间打哈欠、大笑时尽量控制张口幅度等。进食时尽量避免食用过硬、过大的食物,减少因张口过度导致脱位的风险。
2.保持良好的咀嚼习惯:养成双侧咀嚼的习惯,避免长期单侧咀嚼,防止出现咀嚼肌力量不平衡的情况。
3.注意面部防护:在进行可能导致面部受伤的活动时,如运动、工作等,注意佩戴防护装备,避免面部受到外力撞击,减少创伤性颞下颌关节脱位的发生风险。
4.关注关节健康:对于患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等相关疾病的患者,应积极治疗,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康复训练等,维护关节的正常功能,降低脱位的发生几率。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颞下颌关节脱位的发生和预防等方面可能存在差异。例如,老年人由于关节组织退变,更要注意避免张口过度等;长期单侧咀嚼的人群需及时纠正咀嚼习惯;有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病史的人群要严格遵循治疗和康复建议,以降低颞下颌关节脱位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