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表现
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的症状、体征表现及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症状上,腹痛多呈转移性,不同位置阑尾腹痛部位有别,不同人群对腹痛表述和耐受不同;胃肠道症状早期有厌食、恶心等,儿童更易出现且症状明显,老年患者恢复慢;全身症状早期乏力,炎症重时发热等,儿童发热明显,老年患者症状不显著。体征方面,右下腹压痛常见且位置固定,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腹膜刺激征象提示炎症加重,部分人群可不明显;右下腹包块可能是阑尾周围脓肿,不同年龄情况不同;还有结肠充气、腰大肌、闭孔内肌试验等协助诊断,不同人群表现和配合度有别。特殊人群中,儿童要密切观察、选无创检查和合适用药;老年患者易延误,治疗要考虑基础疾病;女性经期或孕期症状复杂,孕期治疗要考虑对胎儿影响。
一、症状表现
1.腹痛:典型的急性单纯性阑尾炎腹痛发作始于上腹部,逐渐移向脐部,数小时(68小时)后转移并局限在右下腹。此过程的时间长短取决于病变发展的程度和阑尾位置。约70%80%的患者具有这种典型的转移性腹痛特点。不同位置的阑尾,其腹痛部位也会有差异,如盲肠后位阑尾疼痛在右侧腰部,盆位阑尾腹痛在耻骨上区,肝下区阑尾可引起右上腹痛,极少数左侧腹腔内阑尾呈左下腹痛。另外,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患者对腹痛的耐受和表述不同,儿童可能无法准确描述腹痛位置和程度,多表现为哭闹不安;老年患者对疼痛感觉迟钝,腹痛症状可能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女性患者在经期时腹痛可能会与痛经混淆,需要仔细鉴别。
2.胃肠道症状:发病早期可能有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但程度较轻。有的患者可能发生腹泻,盆位阑尾发炎时,炎症刺激直肠和膀胱,可引起排便、里急后重症状。弥漫性腹膜炎时可致麻痹性肠梗阻,表现为腹胀、排气排便减少等。儿童胃肠道功能相对较弱,出现胃肠道症状的概率可能更高,且呕吐、腹泻等症状可能更为明显,容易导致脱水和电解质紊乱。老年患者本身胃肠道功能就有所减退,发生胃肠道症状后恢复相对较慢。
3.全身症状:早期一般仅有乏力,炎症重时出现中毒症状,心率增快,发热,体温达38℃左右。阑尾穿孔时体温会更高,达39℃或40℃。若发生门静脉炎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和轻度黄疸。儿童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发热可能更为迅速和明显,容易引起高热惊厥。老年患者机体反应能力差,发热等全身症状可能不显著,但病情可能已经较为严重。
二、体征表现
1.右下腹压痛:是急性阑尾炎最常见的重要体征。压痛点通常位于麦氏点(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可随阑尾位置的变异而改变,但始终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发病早期腹痛尚未转移至右下腹时,右下腹便可出现固定压痛。压痛的程度与病变的程度相关。肥胖患者或盲肠后位阑尾炎,压痛可能较轻,但有明显的反跳痛。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腹部肌肉紧张度不同,儿童腹部肌肉较薄弱,压痛和反跳痛的表现可能不如成人明显;老年患者腹壁松弛,也可能使压痛等体征不典型。
2.腹膜刺激征象:包括反跳痛(Blumberg征),腹肌紧张,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等。这是壁层腹膜受炎症刺激出现的防卫性反应,提示阑尾炎症加重,出现化脓、坏疽或穿孔等病理改变。但在小儿、老人、孕妇、肥胖、虚弱患者或盲肠后位阑尾炎时,腹膜刺激征象可不明显。女性患者在经期时,由于盆腔充血,可能会使腹膜刺激征象的判断更加复杂。
3.右下腹包块:若查体发现右下腹饱满,扪及一压痛性包块,边界不清,固定,应考虑阑尾周围脓肿的可能。不同年龄患者出现包块的情况也有所不同,儿童阑尾周围组织疏松,发生阑尾周围脓肿时包块可能相对较大;老年患者由于机体反应能力差,包块形成可能不典型。
4.其他可协助诊断的体征:结肠充气试验(Rovsing征):患者仰卧位,用右手压迫左下腹,再用左手挤压近侧结肠,结肠内气体可传至盲肠和阑尾,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腰大肌试验:患者左侧卧位,使右大腿后伸,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提示阑尾位于腰大肌前方,盲肠后位或腹膜后位;闭孔内肌试验:患者仰卧位,使右髋和右大腿屈曲,然后被动向内旋转,引起右下腹疼痛者为阳性,提示阑尾靠近闭孔内肌。这些体征在不同年龄段和身体状况的患者中可能表现不同,儿童和老年患者的检查配合度较差,可能影响体征的准确判断。
特殊人群温馨提示:对于儿童患者,因其表述能力有限,家长要密切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食欲、体温等情况,若孩子出现哭闹不安、拒食等异常表现,应及时就医。在诊断过程中,尽量选择无创或微创的检查方法。儿童用药要严格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避免使用对儿童生长发育有不良影响的药物。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减退,症状不典型,容易延误诊断和治疗。家属要关注老人的身体细微变化,一旦发现腹痛等不适症状,应及时送医。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影响,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女性患者在经期或孕期发生急性单纯性阑尾炎时,症状可能更为复杂,需要与妇科疾病进行仔细鉴别。孕期女性治疗时要充分考虑药物和手术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