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有什么区别
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定义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心电图表现、危险分层及预后、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影响等方面存在区别。稳定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因心肌负荷增加引发,发作有诱因且相对稳定;不稳定型心绞痛介于稳定型与急性心肌梗死间,发病机制与斑块等相关,发作无明显诱因或加重。临床表现上稳定型心绞痛典型且持续时间短、可缓解,不稳定型心绞痛疼痛更重、持续久、可伴其他症状。心电图上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ST段等可逆改变,不稳定型更明显或频繁。危险分层及预后上稳定型相对低危但不积极治疗可进展,不稳定型属高危易致心梗等。年龄性别上冠心病相关心绞痛多见于40岁以上中老人,男性先高发,女性绝经后接近,不稳定型老年、女性预后更差。生活方式上不良生活方式是共同危险因素,不稳定型常因生活方式突然改变诱发,稳定型长期不良也可发展为不稳定型,有基础疾病者风险增加且控制不佳易病情变化。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稳定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增加引起的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狭窄,当心肌需氧量增加时,狭窄的冠状动脉不能充分扩张以满足心肌对血液的需求,从而引发心绞痛。通常在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寒冷等诱因下发作,发作的频率、持续时间和诱发因素相对稳定。例如,在进行日常的体力活动,如快走、爬楼梯等时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在几分钟内缓解。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冠状动脉斑块破裂、糜烂,伴有不同程度的血栓形成、血管痉挛及远端血管栓塞等。与稳定型心绞痛相比,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往往无明显诱因,或在原来稳定型心绞痛的基础上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甚至在休息时也可发作。
二、临床表现差异
稳定型心绞痛:典型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或至颈部、咽部、下颌部等。一般持续3-5分钟,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症状可迅速缓解。疼痛程度相对稳定,发作频率在一段时间内相对固定。例如,一位患者在过去一个月内,每周因快走发作3次心绞痛,每次持续约4分钟,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不稳定型心绞痛:疼痛特点多样,可表现为休息时发作,疼痛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可达20分钟以上。部分患者疼痛性质改变,如原为压榨性疼痛,现在变为刺痛等。有的患者可伴有出汗、恶心、呕吐、心悸等症状。例如,一位患者在安静状态下出现心前区剧烈疼痛,持续约15分钟不缓解,且伴有大汗淋漓。
三、心电图表现不同
稳定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一般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0.1mV,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发作缓解后心电图可恢复正常。这种ST-T改变具有可逆性,反映了心肌缺血的动态变化。例如,发作时记录心电图显示Ⅱ、Ⅲ、aVF导联ST段水平型压低0.15mV,T波倒置,休息后复查心电图恢复正常。
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改变更明显或更频繁,除了ST段压低和T波改变外,还可能出现ST段抬高(提示可能存在变异型心绞痛,属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特殊类型),或者原有ST-T改变加重。例如,患者在不同时间复查心电图,发现ST段压低程度较前加重,或者出现新的T波倒置加深等情况。
四、危险分层及预后区别
稳定型心绞痛:一般属于相对低危的情况,但如果不积极治疗,病情可能逐渐进展。经过规范的药物治疗、改善生活方式等干预,多数患者病情可得到较好控制,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生活质量可维持较好水平。其长期预后相对较好,但仍需密切监测冠状动脉病变的进展情况。例如,通过规范使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等治疗,患者可稳定较长时间。
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高危情况,容易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需要住院进行密切观察和积极治疗,治疗措施包括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稳定斑块、改善心肌供血等。部分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决定是否进行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例如,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约有30%在6个月内可能发生心肌梗死或死亡等严重心血管事件。
五、年龄、性别及生活方式的影响
年龄与性别: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一般来说,冠心病相关的心绞痛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发病率通常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激素水平等因素有关。女性在绝经后发病率逐渐接近男性。在不稳定型心绞痛中,老年患者、女性患者往往预后相对更差,因为老年患者血管病变更复杂,女性患者可能在诊断和治疗上容易被忽视等。
生活方式:长期吸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肥胖、长期精神紧张等不良生活方式是两种心绞痛共同的危险因素,但不稳定型心绞痛往往在有这些危险因素的基础上,由于生活方式的突然改变(如大量饮酒、过度劳累、情绪剧烈波动等)而诱发。例如,长期吸烟的患者,突然过度劳累后可能诱发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如果长期保持不良生活方式,也会逐渐使病情向不稳定型心绞痛发展。
病史: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的风险均增加。且这些基础疾病控制不佳时,更容易出现心绞痛的病情变化。例如,糖尿病患者如果血糖控制差,会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使心绞痛更容易发展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