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引发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病因包括年龄性别(40岁以上中老年人、男性及绝经后女性易患)、不健康生活方式(吸烟、酗酒、不良饮食、缺乏运动)、疾病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和遗传因素。临床表现有典型的发作性胸痛及不典型症状。诊断方法有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脏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治疗(抗血小板、他汀类等药物)、介入治疗(PCI)和外科手术(搭桥手术)。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女性、儿童青少年及合并其他疾病者有不同注意事项。预防措施为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和定期体检。
一、定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指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
二、病因
1.年龄与性别: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但女性在绝经后发病率会明显增加。这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壁逐渐发生老化和病变,而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减弱。
2.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重要的致病因素。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大量饮酒可使血压升高、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脂、高糖、高盐饮食会导致血脂异常、血糖升高和血压波动,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缺乏运动可导致身体代谢减缓,脂肪堆积,加重心脏负担。
3.疾病因素: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明显增加。高血压会使血管壁承受的压力增大,容易损伤血管内皮;血脂异常,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容易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糖尿病会影响血管和神经的功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4.遗传因素:家族中有冠心病患者的人群,其发病风险也会相应增加,遗传因素可能影响血脂代谢、血管壁结构和功能等方面。
三、临床表现
1.典型症状:发作性胸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疼痛主要部位在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左臂内侧、无名指和小指。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闷痛或紧缩感,疼痛一般持续35分钟,很少超过15分钟。
2.不典型症状: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牙痛、咽痛、肩背痛等,容易被误诊。老年人、糖尿病患者由于神经病变,对疼痛的敏感性降低,可能症状更不明显,甚至仅表现为乏力、心悸、呼吸困难等。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ST段压低、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的表现,但心电图正常不能排除冠心病。
2.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连续记录2472小时的心电图,有助于发现短暂发作的心肌缺血。
3.心脏超声:可以观察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评估心肌的运动情况,判断是否存在心肌梗死等并发症。
4.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可以直接显示冠状动脉的狭窄部位、程度和范围,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五、治疗方式
1.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可防止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能降低血脂,稳定斑块;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可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症状;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能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
2.介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如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通过导管将球囊送至狭窄部位扩张血管,或植入支架支撑血管,改善心肌供血。
3.外科手术:对于病情严重、不适合介入治疗的患者,可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即俗称的“搭桥手术”,用自身血管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近端和远端之间建立一条通道,使血液绕过狭窄部位到达缺血心肌。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耐受性和代谢能力下降,在用药时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同时,老年人活动能力相对较差,要注意活动安全,避免过度劳累和跌倒。
2.女性:女性在绝经后要更加关注心血管健康,定期进行体检,积极控制血压、血脂、血糖。孕期女性如果患有冠心病,病情可能会加重,需要在医生的密切监测下进行治疗和管理,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法。
3.儿童与青少年:虽然儿童和青少年患冠心病的概率较低,但如果有家族遗传史或存在肥胖、高血压等危险因素,也应引起重视。要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吸烟等。
4.合并其他疾病者:合并糖尿病的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因为高血糖会加重冠心病的病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要规律服用降压药物,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七、预防措施
1.健康饮食:遵循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鱼类等食物,减少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
2.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适当进行力量训练。运动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运动。
3.戒烟限酒:吸烟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坚决戒烟;适量饮酒,男性每天饮酒的酒精量不超过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4.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体重指数(BMI)应控制在18.523.9之间,通过合理饮食和运动来维持体重。
5.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