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率失常型是怎么回事
冠心病心率失常型是冠心病基础上出现心律失常,发病机制与心肌缺血影响电生理及神经体液因素参与有关,临床表现有症状和体征表现,诊断靠心电图、心脏超声、血液检查等,治疗分针对冠心病和心律失常的措施,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女性及有特殊病史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冠心病心率失常型的定义
冠心病心率失常型是指在冠心病基础上出现的心律失常情况。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的心脏病。而心律失常则是心脏电传导系统异常所引起的心跳频率或节律的异常。当冠心病发生时,心肌的缺血、缺氧等病理状态会影响心脏的电活动,从而引发各种心律失常,如早搏、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房颤等。
二、发病机制
1.心肌缺血影响电生理: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发生改变。心肌细胞的离子通道功能可能受到影响,例如钾离子、钠离子、钙离子等的通道功能异常,使得心肌细胞的除极、复极过程发生紊乱,进而引发心律失常。研究表明,心肌缺血可导致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改变、不应期缩短等,这些电生理的变化是心律失常发生的基础[相关研究数据支持]。
2.神经体液因素参与:冠心病时,机体的神经体液调节失衡。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等激素分泌增加,会增加心肌的兴奋性,容易诱发心律失常。同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也可能参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过程。例如,交感神经兴奋可使心肌细胞的自律性增高,从而导致早搏等心律失常的出现。
三、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心悸:患者自觉心跳加快、心慌,可伴有心前区不适。例如,早搏患者可能会感到心脏有突然的跳动加重或停跳感。
头晕、黑矇:严重的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射血减少,脑供血不足,从而出现头晕、黑矇,甚至晕厥。例如,心室率过慢的心动过缓可能会引起脑供血不足,导致患者出现头晕、黑矇等症状。
胸闷、胸痛:本身冠心病就有胸闷、胸痛的症状,心律失常发生时可能会使这些症状加重。因为心律失常会影响心脏的正常泵血功能,进一步加重心肌缺血,从而使胸闷、胸痛症状更为明显。
2.体征表现:听诊时可发现心律不齐,如早搏时可听到提前的心跳,之后有较长的代偿间歇;房颤时可发现心律绝对不齐、心音强弱不等、脉搏短绌等体征。
四、诊断方法
1.心电图检查:是诊断心律失常最常用的方法。通过心电图可以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明确心律失常的类型,如早搏的类型(房性、室性等)、房颤的心电图特征等。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可以长时间记录心电图,对于偶发心律失常的诊断有重要价值,能够捕捉到常规心电图不易发现的心律失常情况。
2.心脏超声检查:可以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了解冠心病患者是否存在心肌肥厚、心室壁运动异常等情况,同时也有助于排除其他心脏疾病导致的心律失常,如心肌病等。例如,通过心脏超声可以观察心室壁的运动情况,判断心肌缺血的范围和程度。
3.血液检查:包括心肌酶谱、电解质等检查。心肌酶谱检查可以了解心肌是否有损伤,电解质检查如血钾、血镁等,因为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镁血症)也可能引发心律失常,通过血液检查可以明确是否存在电解质异常并进行相应处理。
五、治疗原则
1.针对冠心病的治疗
改善心肌缺血:使用硝酸酯类药物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供血。例如,硝酸甘油可以通过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状况,从而间接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
抗血小板治疗:使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栓形成,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减少心肌梗死等事件的发生,进而降低心律失常的风险。
2.针对心律失常的治疗
药物治疗: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例如,对于早搏可选用美托洛尔等β受体阻滞剂;对于房颤可选用胺碘酮等药物来控制心室率和转复窦性心律。但药物使用需严格遵循循证医学依据,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
非药物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心律失常,如药物治疗无效的房颤,可考虑进行电复律治疗;对于心动过缓且有症状的患者,可考虑植入心脏起搏器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群:老年人冠心病心率失常型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药物选择上要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例如,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使用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时需要调整剂量。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因为老年人对心律失常的耐受能力较差,轻微的心律失常可能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如心力衰竭等。
2.儿童人群:儿童冠心病相对少见,但如果发生冠心病心率失常型,由于儿童的心脏结构和生理功能与成人不同,治疗上需格外谨慎。一般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通过改善生活方式等。但由于儿童病情变化较快,一旦发现应及时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和针对性治疗,避免延误病情。
3.女性人群:女性冠心病心率失常型患者在治疗时要考虑女性的特殊生理情况,如月经周期等对药物代谢的影响。同时,在生活方式上,女性可能更注重心理因素对病情的影响,应关注女性患者的心理状态,必要时进行心理疏导,因为心理因素可能会影响心律失常的发生和发展。
4.有特殊病史人群: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病史的患者,在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时要密切监测肝肾功能,避免药物加重肝肾功能损害。对于有电解质紊乱病史的患者,要注意纠正电解质紊乱,因为电解质紊乱是诱发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之一,在治疗冠心病心率失常型时要积极处理潜在的电解质紊乱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