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原发性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患者90%以上,发病与遗传、环境(饮食、精神应激、吸烟、饮酒)、体重、年龄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一般表现和靶器官损害表现,诊断标准是未用降压药时非同日3次测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分1-3级,特殊人群如儿童青少年、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各自特点及注意事项,儿童青少年重非药物干预,老年人需平稳降压等,妊娠期女性要密切监测及谨慎用药
一、定义
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约占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其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但与多种因素相关联。
二、发病相关因素
1.遗传因素: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若父母均有高血压,子女发病风险明显增高。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大约占40%的影响比重,即遗传背景使得个体更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作用而发生高血压。
2.环境因素
饮食:高钠饮食是重要危险因素,钠摄入过多可使血压升高,因为钠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进而升高血压;而低钾、低钙、低动物蛋白饮食也与高血压发生有关。例如,高盐地区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往往较高。
精神应激: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大等精神应激状态可引起高血压。长期处于紧张环境中的人群,体内会分泌如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升血压的激素,长期作用可导致血压升高。
吸烟:吸烟可使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增加,使血压升高;同时还可通过氧化应激等机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风险。
饮酒:过量饮酒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随着饮酒量增加,血压升高的风险也随之增加,长期大量饮酒还可导致酒精性肝硬化和高血压。
3.其他因素
体重:超重或肥胖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体重指数(BMI)≥24kg/㎡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倍。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释放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可引起胰岛素抵抗、交感神经活性增加等,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年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中老年人更容易患原发性高血压,这与血管弹性下降、动脉硬化等生理变化有关。随着年龄增加,血管壁逐渐失去弹性,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容易升高。
三、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多数患者起病缓慢,缺乏特殊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这些症状可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休息后可缓解。
2.靶器官损害表现
心脏:可导致左心室肥厚、扩大,进而引起心力衰竭,还可并发冠心病,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表现。例如,长期高血压可使心脏后负荷增加,左心室为克服阻力需要加强收缩,逐渐导致左心室肥厚,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心力衰竭。
脑:可引起脑出血、脑梗死等,患者可出现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高血压是脑出血和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血压长期升高可使脑血管发生缺血与变性,形成微动脉瘤,一旦破裂可发生脑出血;血压升高还可促使血栓形成,堵塞脑血管,导致脑梗死。
肾脏:可引起肾功能损害,早期可出现夜尿增多,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蛋白尿、血肌酐升高等,最终可发展为肾衰竭。高血压导致肾小动脉硬化,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进而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
眼底:可出现视网膜动脉硬化、出血、渗出等,严重时可影响视力。高血压可使眼底视网膜动脉发生痉挛、硬化等改变,通过眼底检查可辅助诊断高血压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四、诊断标准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根据血压升高水平,又进一步将高血压分为1级、2级和3级:
1.1级高血压:收缩压140-159mmHg和(或)舒张压90-99mmHg。
2.2级高血压:收缩压160-179mmHg和(或)舒张压100-109mmHg。
3.3级高血压:收缩压≥18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同时,要注意动态血压监测等其他辅助诊断方法,动态血压监测可更准确地评估血压的昼夜节律、血压波动情况等,对于诊断隐蔽性高血压等有重要意义。
五、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儿童和青少年:儿童和青少年原发性高血压相对较少见,但近年来随着肥胖率增加等因素,其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儿童高血压多与肥胖、遗传、不良生活方式等有关。对于儿童和青少年高血压患者,首先应注重非药物干预,如控制体重、合理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增加体育锻炼等。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治疗需谨慎,应严格掌握药物使用指征。
2.老年人:老年人高血压特点是收缩压增高为主,脉压差增大,同时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如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老年人高血压治疗时应注意平稳降压,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因为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血压波动过大容易导致心脑血管意外。在选择降压药物时,要考虑到老年人的肝肾功能等情况,尽量选择对器官保护较好且不良反应较少的药物。同时,老年人应定期监测血压,根据血压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并且要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高血压是特殊人群的高血压情况,妊娠期高血压可分为妊娠期高血压、子痫前期-子痫等。妊娠期高血压患者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及母婴情况,治疗上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处理,轻度妊娠期高血压可通过休息、密切监测等方式,而中重度妊娠期高血压可能需要药物治疗,但药物选择需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用药。同时,妊娠期女性要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心态,合理饮食,控制体重增长速度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