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荨麻疹与慢性荨麻疹的区别
急性荨麻疹与慢性荨麻疹在病程、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情况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急性荨麻疹病程短(6周内),病因多明确,皮疹典型、瘙痒明显,治疗主要是寻诱因并规范用抗组胺药;慢性荨麻疹病程长(超6周),病因复杂隐匿,皮疹反复发作,治疗复杂、周期长,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各有不同特点,临床需据具体情况准确诊断治疗。
一、病程时长
1.急性荨麻疹:病程较短,通常病程在6周以内。多是突然发病,可能在接触过敏原等刺激后迅速出现风团、瘙痒等症状。例如,部分患者在进食某种食物后数小时内就会出现典型的荨麻疹表现。
2.慢性荨麻疹:病程较长,反复发作超过6周以上。病情容易迁延不愈,患者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出现荨麻疹症状,风团或红斑等皮疹反复出现,时轻时重。
二、病因方面
1.急性荨麻疹:常见病因多为外界明确的诱因,如食物(鱼虾、坚果等)、药物(青霉素等)、感染(病毒、细菌感染等)、昆虫叮咬等。往往是在接触特定诱因后短时间内发病,病因相对较易找到。比如,儿童食用某种新的零食后可能很快引发急性荨麻疹。
2.慢性荨麻疹:病因相对复杂且隐匿,部分患者难以明确具体病因。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慢性感染病灶(如鼻窦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内分泌紊乱、精神因素等有关。例如,一些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可能同时合并慢性荨麻疹,其发病与自身免疫攻击相关细胞或组织有关;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的人群也可能更容易出现慢性荨麻疹的反复发作,精神因素通过影响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参与了慢性荨麻疹的发病过程。
三、临床表现特点
1.急性荨麻疹:皮疹表现相对较典型,风团大小、形态不一,可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鲜红或苍白,单发或多发,成批出现,数小时内可消退,但新的风团可陆续出现,一般不留色素沉着。瘙痒症状较为明显,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呼吸道症状(如胸闷、呼吸困难等)、消化道症状(如腹痛、腹泻等),但一般这些症状在去除诱因并经相应治疗后较快缓解。例如,因药物过敏引起的急性荨麻疹,在停用致敏药物后,配合抗过敏治疗,症状能较快控制。
2.慢性荨麻疹:皮疹特点与急性荨麻疹相似,但反复发作,病情持续时间长。风团反复出现,可能每天发作或间歇发作,持续时间可能较长,数天甚至更久才消退,部分患者可能会遗留色素沉着。瘙痒程度因人而异,有些患者瘙痒较为剧烈,严重影响生活质量,长期患病可能会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比如,一些慢性荨麻疹患者由于长期受疾病困扰,出现睡眠障碍、情绪低落等情况。
四、治疗原则
1.急性荨麻疹:首先要积极寻找并去除诱因,如明确是食物过敏则避免再次食用该食物等。然后根据病情轻重选择治疗药物,一般可使用抗组胺药物,如第二代非镇静或低镇静抗组胺药,多数患者经规范治疗后可较快控制病情。例如,氯雷他定等抗组胺药物对大多数急性荨麻疹患者有较好的疗效,一般用药后症状能得到明显缓解。
2.慢性荨麻疹:治疗相对复杂,首先同样要尽量寻找潜在病因并尝试去除。抗组胺药物是主要的治疗药物,但可能需要使用较大剂量,或需要多种抗组胺药物联合使用,甚至可能需要使用免疫调节剂等药物。治疗周期较长,需要患者有一定的耐心配合治疗。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对于伴有焦虑等情绪问题的患者可能需要心理干预等综合治疗措施。比如,对于慢性荨麻疹合并精神压力大的患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可建议其进行心理疏导等。
五、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
急性荨麻疹:儿童急性荨麻疹较为常见,病因可能与食物、感染等有关。由于儿童皮肤薄嫩,瘙痒时更易搔抓导致皮肤破损,需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在药物选择上要谨慎,尽量选择适合儿童的抗组胺药物剂型,如糖浆等,且要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例如,2岁以下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需严格遵循儿科用药规范。
慢性荨麻疹:儿童慢性荨麻疹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同样需要关注病因排查。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治疗时要考虑药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在选择治疗方案时要更加谨慎,可优先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措施,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变化,因为慢性疾病可能对儿童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如影响其社交、学习等。
2.老年人:
急性荨麻疹:老年人急性荨麻疹的病因可能与感染、药物等有关。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减退,可能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老年人可能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使用抗组胺药物时要考虑对这些基础疾病的影响。
慢性荨麻疹:老年人慢性荨麻疹的发病可能与自身免疫功能下降、慢性疾病等有关。治疗时同样要综合考虑其基础健康状况,在选择抗组胺药物等治疗手段时,要权衡疗效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同时,老年人可能更关注生活质量的维持,慢性荨麻疹的长期困扰可能对其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状态产生较大影响,需要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帮助其调整生活方式,缓解心理压力。
3.妊娠期女性:
急性荨麻疹:妊娠期女性患急性荨麻疹时,治疗需格外谨慎,因为药物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首先要尽量寻找并去除诱因,如无特殊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相对安全的抗组胺药物,如必要时可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但要严格遵循医嘱,密切监测胎儿情况。
慢性荨麻疹:妊娠期女性慢性荨麻疹的处理更为复杂,由于处于特殊生理阶段,治疗需要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安全性。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量采用非药物干预措施,如调整生活方式等,若需要药物治疗,要选择对胎儿无明显不良影响的药物,并在医生的严密监测下进行。
总之,急性荨麻疹与慢性荨麻疹在病程、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特殊人群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区别,临床医生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准确诊断和合理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