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睡觉为什么会心悸心慌
晚上睡觉心悸心慌可由生理、病理及其他因素导致。生理因素包括过度疲劳使身体处于疲劳状态、睡眠姿势不当压迫心脏或影响呼吸;病理因素有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致心肌供血不足、心律失常发作频率增加,呼吸系统疾病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致血氧饱和度下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致长期慢性缺氧;其他因素包含精神心理因素如焦虑症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压力过大致身体处于应激状态,以及药物因素如某些平喘药、抗抑郁药等可引起心悸心慌不良反应。
一、生理因素导致晚上睡觉心悸心慌
1.过度疲劳
长时间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会使身体处于疲劳状态。在睡眠时,身体虽然处于休息,但心脏可能仍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来补偿白天过度消耗的能量等。例如,进行了高强度的体育运动后,肌肉疲劳的同时心脏也可能需要更多时间来恢复,从而在睡眠中出现心悸心慌的感觉。从能量代谢角度看,过度疲劳会影响心肌细胞的能量供应等生理过程,导致心脏功能的轻微失调,进而引发心悸心慌。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若白天玩耍过度,青少年熬夜学习等情况,都可能因身体过度疲劳在夜间睡眠时出现心悸心慌。女性在生理期前后身体较为敏感,若此时过度劳累,也更容易在睡眠中出现此类情况。
2.睡眠姿势不当
某些睡眠姿势可能会压迫心脏或影响呼吸,从而引发心悸心慌。例如,趴着睡时,胸部受到压迫,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血液循环和肺部的气体交换。正常情况下,心脏需要良好的血液循环来维持其正常功能,睡眠姿势不当导致的局部压迫会干扰这一过程。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有所下降,睡眠姿势不当引发心悸心慌的可能性相对更高,因为他们的心肺功能可能较年轻人有所减退,对姿势变化的耐受能力更弱。女性在怀孕中后期,由于子宫增大等原因,睡眠姿势不当对心脏和呼吸的影响也更为明显,容易出现心悸心慌症状。
二、病理因素导致晚上睡觉心悸心慌
1.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使心肌供血不足。在夜间睡眠时,人体迷走神经相对兴奋,冠状动脉可能进一步痉挛,加重心肌缺血缺氧,从而引发心悸心慌。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中约有一定比例会在夜间睡眠时出现心悸心慌等症状。对于有冠心病病史的人群,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患者,夜间睡眠时更需注意心脏的供血情况,因为年龄增长会使血管硬化等情况进一步加重,冠心病病情可能更易在夜间发作。
心律失常:如早搏、房颤等。早搏可分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等,在夜间睡眠时,人体自主神经功能变化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发作频率增加。房颤患者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积形成血栓,同时心脏泵血功能也受到影响,在睡眠中可能表现为心悸心慌。不同年龄的心律失常患者,其夜间症状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若患有先天性心律失常,夜间睡眠时可能因身体代谢等变化而诱发心悸心慌;老年心律失常患者由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退变,症状可能更为明显。
2.呼吸系统疾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在睡眠过程中会出现呼吸暂停和低通气现象,导致血氧饱和度下降。身体为了纠正缺氧状态,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使心率加快,从而引起心悸心慌。研究发现,该综合征患者中相当一部分存在夜间心悸心慌的症状。对于肥胖人群,尤其是中老年男性,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风险较高,夜间睡眠时更易出现心悸心慌等情况,因为肥胖会增加上气道阻塞的可能性。女性在更年期前后,由于激素水平变化等原因,呼吸系统功能可能发生改变,也可能增加患此类疾病并出现夜间心悸心慌的风险。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长期处于慢性缺氧状态。在夜间睡眠时,缺氧状态可能加重,心脏为了获取更多氧气会加快跳动,导致心悸心慌。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由于肺功能进一步减退,夜间睡眠时心悸心慌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年龄越大,肺功能越差,这种情况越明显。女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病情进展过程中,也可能因缺氧等因素在夜间出现心悸心慌症状。
三、其他因素导致晚上睡觉心悸心慌
1.精神心理因素
焦虑症:焦虑症患者常伴有过度的紧张、担忧情绪,在夜间睡眠时,这种情绪可能会被放大,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心悸心慌等症状。研究显示,焦虑症患者中夜间心悸心慌的发生率较高。不同年龄段的焦虑症患者都可能出现这种情况,青少年可能因学习压力等原因患焦虑症并在夜间睡眠时心悸心慌;中老年人群可能因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等引发焦虑症,进而出现夜间症状。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容易受焦虑情绪影响,在夜间睡眠时更易出现心悸心慌与焦虑症相关的情况。
压力过大:长期处于高压力状态下,如工作压力大、生活中的重大变故等,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在睡眠时,应激状态可能仍未完全缓解,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心悸心慌。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若面临学业压力(如考试压力等),青少年面临升学等压力,成年人面临工作晋升、经济压力等,老年人面临健康、家庭等压力,都可能因压力过大在夜间睡眠时出现心悸心慌。女性在面对家庭和工作双重压力时,相对更容易出现因压力过大导致的夜间心悸心慌情况。
2.药物因素
某些药物可能会引起心悸心慌的不良反应。例如,一些平喘药(如沙丁胺醇等)、抗抑郁药(如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药物)等。药物引起的心悸心慌可能在夜间睡眠时更为明显,因为睡眠时身体的代谢等情况与清醒时有所不同,药物在体内的作用可能会被放大。对于有基础疾病需要长期服药的人群,如老年人患有高血压同时服用降压药,若服用的降压药有导致心悸心慌的副作用,在夜间睡眠时可能更易出现相关症状。女性在服用激素类药物(如避孕药等)时,也可能因药物的不良反应在夜间睡眠时出现心悸心慌,因为女性的激素水平变化对药物的代谢和反应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