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胃出血是怎么引起的
消化道和肠道疾病及血管性、全身性因素均可导致肠胃出血,胃溃疡因胃黏膜受胃酸等侵蚀及相关因素易致出血;十二指肠溃疡与胃酸分泌、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常见于肝硬化患者;肠道肿瘤良性如息肉、恶性如结肠癌等可致出血;炎症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易引发出血;血管性因素有肠道血管畸形、过敏性紫癜等可致出血;全身性因素中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及感染性因素等也会导致肠胃出血。
一、消化道疾病相关因素
1.胃溃疡:胃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形成的慢性溃疡,当溃疡侵蚀到胃壁的血管时,就可能引起肠胃出血。例如,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会削弱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增加胃溃疡发生风险及后续肠胃出血的可能性,这在一些临床研究中已得到证实,长期使用该类药物的人群胃溃疡及肠胃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使用者。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减退等因素,更容易受药物等因素影响引发胃溃疡进而导致肠胃出血;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精神紧张、吸烟、酗酒等也会加重胃溃疡病情并增加出血几率。
2.十二指肠溃疡:多发生在十二指肠球部,发病机制与胃酸分泌过多、幽门螺杆菌感染等有关。幽门螺杆菌感染会破坏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和修复机制,当感染引发十二指肠溃疡后,溃疡病灶侵蚀血管就会导致出血。比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较高的地区,十二指肠溃疡及相关肠胃出血的发病率相对更高。不同性别上,一般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在生活方式上,饮食不规律、经常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等会加重十二指肠溃疡病情,增加出血风险,对于儿童来说,不恰当的饮食结构等生活方式也可能影响十二指肠黏膜状态,增加患病及出血可能。
3.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常见于肝硬化患者,由于门静脉高压,导致食管和胃底的静脉回流受阻,血管扩张、迂曲,形成静脉曲张,这些曲张的血管容易破裂出血。肝硬化的发生与长期大量饮酒、慢性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在年龄方面,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因相应病因患肝硬化进而出现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导致肠胃出血,但中青年时期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引发的肝病可能更早导致该情况;对于有乙肝、丙肝病史的人群,需要定期监测,因为这类病史是引发肝硬化及后续肠胃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
二、肠道疾病相关因素
1.肠道肿瘤
良性肿瘤:如肠道息肉等,一般情况下生长缓慢,但当息肉较大或位置特殊时,可能会引起出血。例如结肠息肉,较小的息肉可能无症状,但较大的息肉可能因摩擦等原因导致肠道出血。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出现肠道息肉,儿童也有患肠道息肉的可能,不过相对少见,其发生可能与遗传等因素有关,有肠道息肉家族史的人群需要更密切关注。
恶性肿瘤:像结肠癌、直肠癌等,肿瘤组织生长迅速,表面容易溃烂、出血。临床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肠道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50岁以上人群相对更易患肠道恶性肿瘤并出现肠胃出血。生活方式中,高脂肪、低纤维饮食是肠道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期这样的饮食方式会增加肠道癌变及出血的几率,对于有肠道恶性肿瘤家族史的人群,更需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并定期进行筛查。
2.炎症性肠病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直肠和结肠黏膜,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溃疡形成等,容易导致肠道出血。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目前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研究表明可能与遗传易感性以及环境因素等相关。不同性别间发病率无明显显著差异,在生活方式上,精神压力过大等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溃疡性结肠炎病情,从而增加肠胃出血的风险,对于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需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以控制病情减少出血风险。
克罗恩病:也是一种慢性炎性肉芽肿性疾病,可累及胃肠道的任何部位,病变呈节段性分布,肠道黏膜的炎症、溃疡等病变可引起出血。其病因同样与遗传、免疫、环境等多种因素相关,在年龄方面,青少年和年轻成年人相对更易发病,生活方式中吸烟等不良习惯可能会影响克罗恩病的病情,增加肠胃出血的可能性,对于青少年患者,家长需要关注其生活方式的调整,帮助其积极治疗。
三、血管性因素
1.肠道血管畸形:肠道的血管发生异常改变,如血管扩张、畸形等,容易破裂出血。这种情况可能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衰老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肠道血管畸形导致出血的几率可能会增加,对于老年人,需要定期进行体检,以便早期发现肠道血管畸形并采取相应措施预防出血。
2.过敏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机体对某些致敏物质产生变态反应,导致毛细血管脆性及通透性增加,可引起肠道黏膜出血。儿童及青少年较为多见,发病前往往有上呼吸道感染等前驱症状,在生活方式上,接触过敏原(如某些食物、药物、花粉等)是诱发过敏性紫癜的重要因素,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注意观察其接触的物质,避免接触过敏原,以减少肠胃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四、全身性因素
1.血液系统疾病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出血倾向,包括肠胃出血。例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发病与自身免疫机制紊乱有关,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在治疗方面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以提升血小板数量,减少出血风险,对于儿童患者,要谨慎使用可能影响血小板的药物,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血友病: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因凝血因子缺乏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可出现肠胃等部位的出血。由于是遗传性疾病,主要在有家族病史的人群中发病,对于血友病患者,需要避免外伤等可能导致出血的情况,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保护自己,当出现肠胃出血等情况时,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凝血因子补充等治疗措施。
2.感染性因素:某些严重感染,如败血症等,可影响机体的凝血功能等,从而导致肠胃出血。感染可能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破坏机体的内环境稳定,增加出血的可能性,对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老年人、儿童、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等),更容易受到感染因素的影响而出现肠胃出血,需要注意预防感染,增强机体抵抗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