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和低血压什么区别
高血压是未使用降压药时非同日3次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分原发和继发,症状多样,长期可损害重要脏器,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定期监测等预防;低血压是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分原发和继发,轻度可无症状,严重可致脏器灌注不足,体质性低血压可加强营养等,继发需治原发病,二者在多方面有明显区别,了解区别有助于识别处理血压异常维护健康。
一、定义与诊断标准
高血压: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高血压又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因不明,占高血压患者90%以上)和继发性高血压(由某些特定疾病引起,如肾动脉狭窄、嗜铬细胞瘤等)。不同年龄阶段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略有差异,例如65-79岁的老年人,收缩压≥15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为高血压;8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收缩压≥15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低血压:一般认为成年人上肢动脉血压低于90/60mmHg即为低血压。低血压也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之分,原发性低血压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体质等因素有关;继发性低血压可由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感染、过敏等多种疾病引起。
二、症状表现
高血压:多数高血压患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头痛、头晕、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表现,如胸闷、胸痛(提示冠心病)、视物模糊、蛋白尿、水肿(提示肾损害)等。在情绪激动、劳累等情况下,血压可能突然显著升高,出现hypertensivecrisis(高血压危象),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严重时会危及生命。不同年龄人群高血压症状可能有所不同,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无症状性高血压,或者以头晕、跌倒等非典型症状就诊。
低血压:轻度低血压可无任何症状,或仅有乏力、头晕等非特异性症状。严重低血压会导致重要脏器灌注不足,出现相应症状,如脑灌注不足可引起头晕、黑矇、晕厥;肾灌注不足可引起少尿等;心灌注不足可引起心悸、胸闷等。体质性低血压常见于体质较弱的女性,尤其是年轻女性,可能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一般症状较轻,常伴有精神疲惫、头晕、头痛、心悸等。直立性低血压多见于老年人或长期卧床者,表现为从卧位或坐位突然站起时血压明显下降,出现头晕、视力模糊、恶心、乏力等,甚至晕厥。
三、病因机制
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方面,父母均有高血压,子女发病概率明显增高。环境因素包括高钠低钾膳食、超重和肥胖、饮酒、长期精神紧张等。高钠摄入会使体内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从而升高血压;肥胖者体内脂肪组织增多,释放多种激素,引起内分泌紊乱,导致血压升高;长期精神紧张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儿茶酚胺分泌增加,进而升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不同病因有不同机制,例如肾动脉狭窄会导致肾脏血流减少,刺激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使血管收缩,水钠潴留,血压升高;嗜铬细胞瘤会分泌大量儿茶酚胺,引起血压急剧升高。
低血压
原发性低血压:可能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血压的功能紊乱有关,也可能与体质虚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等水平较低,导致血管收缩功能差有关。
继发性低血压:大出血会使血容量急剧减少,血压下降;急性心肌梗死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减弱,心输出量降低,引起血压下降;严重感染时,病原体释放毒素,导致血管扩张,外周阻力降低,血压下降;过敏反应会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血容量减少,同时组胺等介质释放引起血管扩张,导致血压降低。
四、对健康的影响
高血压:长期高血压会损害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对心脏的影响可导致左心室肥厚、扩大,进而发展为心力衰竭,还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对脑部的影响可引起脑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对肾脏的影响可导致肾功能逐渐减退,甚至发展为肾衰竭;还会增加外周动脉疾病的发生风险,影响肢体的血液供应。不同年龄的高血压患者健康影响程度不同,老年人本身血管弹性下降,高血压对其心脑血管的损害更为严重,更容易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并发症。
低血压:轻度低血压对健康影响相对较小,但严重低血压会严重影响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导致器官功能障碍。长期慢性低血压可能会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等疾病。对于老年人,严重低血压可能增加跌倒、骨折等意外事件的发生风险,因为低血压导致脑供血不足,可能出现头晕、晕厥,进而摔倒。
五、预防与应对措施
高血压
生活方式调整:采用健康的膳食模式,如DASH饮食(富含水果、蔬菜、低脂乳制品,富含膳食纤维、钾、镁、钙等,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摄入),每日钠盐摄入应少于6g;保持健康体重,体质指数(BMI)控制在18.5-23.9kg/m2;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戒烟限酒,男性每日饮酒酒精量不超过25g,女性不超过15g。
定期监测:定期测量血压,尤其是有高血压家族史、超重或肥胖、长期高盐饮食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监测血压,以便早期发现血压异常。
治疗相关疾病:对于有继发性高血压病因的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如肾动脉狭窄患者可考虑介入治疗或手术治疗,嗜铬细胞瘤患者可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等。
低血压
生活方式调整:体质性低血压患者应注意加强营养,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适当增加钠盐摄入;适量运动,增强体质;避免快速站起等动作,防止直立性低血压的发生。老年人应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改变体位时要缓慢。
治疗相关疾病:对于继发性低血压患者,积极治疗原发病是关键,如大出血患者及时补充血容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相应的心肌再灌注等治疗,严重感染患者进行有效的抗感染治疗等。
总之,高血压和低血压在定义、症状、病因、对健康的影响以及预防应对措施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区别,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早期识别和正确处理血压异常情况,维护身体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