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荨麻疹怎么办
这份关于荨麻疹的防治指南,提供了一套系统、全面的应对方案,包括立即脱离可疑过敏原(回忆接触史、评估环境并改善),观察症状并进行初步处理(观察症状变化、进行局部护理与饮食调整),还针对不同严重程度与特殊人群给出就医建议,治疗方法涵盖药物(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等)与非药物(光疗)治疗,明确不同人群(儿童、孕妇、老人、特殊生活方式及有慢性病者)的注意事项,最后提出后续预防措施,如过敏原检测、增强免疫力、药物预防和记录病情等。
一、立即脱离可疑过敏原
1.回忆接触史:仔细回想近期吃的食物(如海鲜、牛奶等)、接触的物品(如化妆品、花粉、动物毛发等)、服用的药物(如青霉素类等)等,若发现可能的过敏原,应尽快避免再次接触。例如,对于食用海鲜后出现荨麻疹的患者,短时间内应避免再摄入海鲜。
2.环境评估:检查所处的环境是否有潜在过敏原,如家中是否有发霉物品、新装修的屋子是否存在甲醛等有害化学物质。若存在,需尽快改善环境,如开窗通风、移除发霉物品等。
二、症状观察与初步处理
1.症状观察:密切关注症状的变化,包括皮疹的形态、分布范围、瘙痒程度、是否伴有呼吸困难、腹痛、腹泻等其他不适症状。若仅出现少量散在皮疹、轻度瘙痒,且无其他全身症状,可以先进行家庭护理观察。
2.局部护理:皮肤瘙痒时,避免搔抓,以免抓破皮肤引起感染。可以用凉毛巾或冰袋冷敷患处,以减轻瘙痒和肿胀,但注意冷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1015分钟,避免冻伤皮肤。也可以使用温和、无刺激的炉甘石洗剂涂抹在皮疹处,起到止痒作用。
3.饮食调整:饮食宜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及已知的可能过敏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有助于身体排出过敏原和废物。
三、就医建议
1.轻度症状:若脱离过敏原并进行初步处理后,症状在数小时内逐渐减轻,可继续观察。但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或有加重趋势,建议及时就医。
2.严重症状:一旦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提示可能发生了严重的过敏反应,应立即前往急诊就医。因为这些症状可能是过敏性休克的前兆,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危及生命。
3.特殊人群:孕妇、儿童、患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脏病、糖尿病等)的患者,由于身体状况特殊,免疫系统较为脆弱,无论症状轻重,在出现荨麻疹后都建议及时就医,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观察其精神状态和进食、睡眠情况。
四、治疗方法
1.药物治疗
抗组胺药:是治疗荨麻疹的常用药物,可有效缓解瘙痒、减轻皮疹。常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有氯苯那敏等,可能会引起嗜睡、口干等不良反应;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副作用相对较少,对日常生活影响较小。
糖皮质激素:对于严重的急性荨麻疹或抗组胺药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医生可能会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以快速控制症状。但糖皮质激素可能有较多副作用,需严格遵循医嘱使用。
其他药物:对于伴有腹痛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解痉药物;若发生过敏性休克,需立即注射肾上腺素进行急救。
2.非药物治疗:光疗等非药物治疗方法可用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但一般需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五、不同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用药安全:儿童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用药需谨慎。应选择儿童专用剂型的药物,并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剂量。尽量避免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因为这类药物的镇静作用可能会影响儿童的学习和生活。
护理注意:注意修剪儿童的指甲,避免搔抓引起皮肤破损感染。同时,要安抚儿童的情绪,避免因瘙痒不适而哭闹烦躁。
2.孕妇
用药权衡:孕妇用药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在使用药物治疗荨麻疹时,需充分权衡药物对母体和胎儿的利弊。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安全性较高的药物,并密切关注胎儿的发育情况。
生活调整:孕妇在患病期间要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紧张和焦虑,因为情绪波动可能会加重病情。
3.老年人
基础疾病影响:老年人往往可能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在治疗荨麻疹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的情况,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基础疾病治疗的药物。例如,某些抗组胺药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或血糖波动,需谨慎选择。
肝肾功能减退: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因此,用药时应适当调整剂量,并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4.特殊生活方式人群
运动员:运动员在患病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因为运动可能会加重荨麻疹症状,特别是胆碱能性荨麻疹患者。待症状完全缓解后,再逐渐恢复正常的运动训练。
上班族:对于需要长时间工作、精神压力较大的上班族,要注意休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因为精神紧张可能会诱发或加重荨麻疹。
5.有慢性病史人群
过敏体质:对于既往有多种过敏史的患者,在治疗荨麻疹时,要及时向医生告知过敏药物清单,避免使用可能引起交叉过敏的药物。同时,可以进行过敏原检测,明确过敏原后进行针对性的脱敏治疗。
免疫系统疾病:患有免疫系统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的患者,出现荨麻疹可能与原发病病情活动有关。需要与风湿免疫科医生共同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因治疗不当导致原发病加重。
六、后续预防措施
1.过敏原检测:如果荨麻疹反复发生,建议进行过敏原检测,明确过敏物质,以便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避免接触。常见的过敏原检测方法有皮肤点刺试验、血液过敏原特异性IgE检测等。
2.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睡眠,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荨麻疹的发病风险。例如,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
3.药物预防:对于有明确诱因且无法完全避免接触过敏原的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在接触过敏原前预防性使用抗组胺药,但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自行用药。
4.记录病情:患者可以记录每次荨麻疹发作的时间、症状、可能的诱因等信息,有助于医生更全面地了解病情,制定更个性化的治疗和预防方案。



